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本港出現首宗由外地輸入的基孔肯雅熱個案,患者是一名12歲男童,上月曾經逗留佛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醫生表示,該名男童與家人居於觀塘安達邨,過往健康狀況良好。今年7月17日至7月30日,男童與母親前往廣東省佛山順德旅遊,期間有戶外活動,並且曾被蚊叮。至本周三(30日)男童經深圳福田口岸返港後,出現發燒、皮疹、及手腕關節痛等病徵,男童翌日到私家醫生求診,並被安排前往聯合醫院急症室求診。
醫護人員抽取該名男童的血液化驗,經檢驗後證實對基孔肯雅熱呈陽性反應,男童於昨日(8月1日)在瑪嘉烈醫院留醫,病情輕微且情況穩定。至於與其同行的母親則沒有出現任何病徵,亦沒有感染基孔肯雅熱。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基孔肯雅熱不是新發傳染病,都有很久的歷史。其病徵跟登革熱相似,潛伏期及病徵跟登革熱相似。它是蚊傳的病,絕對不會人傳人,跟患者有正常社交接觸,不會經人傳到第二個人。潛伏期是3至8日,即被蚊針後3至8日,如感染就會出現病徵,所以市民不用過分擔心。」他提醒市民毋須過份擔心,只要做足防蚊措施就是最佳預防。
歐家榮又指出,基孔肯雅熱傳播速度較登革熱快,因為病毒在人體潛伏期短,病人感染後病毒含量亦會較高,至於白蚊伊蚊最快2日後便可將病毒傳給下一人。他表示,本港輸入個案風險屬高水平,會否出現爆發需要視乎防蚊措施。他強調只要做好防蚊工作,基孔肯雅熱成為風土病的機會極低。歐家榮又指,市民毋須過份擔心,但要做足防蚊措施。
醫院管理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陳文俊醫生表示,患病男童今早退燒,關節痛已消退,但仍有皮疹,他指出大部分患基孔肯亞熱的患者都可自行痊癒,但有些病癥可能會維持較長時期,如關節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