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姚進 湖南長沙報道)7月31日,「抗戰勝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採訪團在湖南長沙開啟了第一天的行程。來自兩岸及香港的40餘名記者和特邀台灣青年自媒體人,齊聚抗戰英雄城市長沙。在抗戰遺址傾聽老兵講述,台灣青年頗為動容。
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長沙會戰」。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國軍隊正面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重大勝利。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重溫抗戰精神 老兵熱血未涼
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長沙市區以北40公里長沙縣福臨鎮的影珠山,該山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原福臨鎮文化綜合服務站站長楊琮介紹,抗戰時期,在這裏發生的大小激戰多達幾十次,1942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20軍新編第十師在山北腰子坡痛殲日軍「山崎大隊」,日軍餘部退過新牆河以北,標誌着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結束。採訪團走進當年影珠山的戰爭遺址,在戰壕防線和迫擊炮陣地前,彷彿穿越時光,回到當年炮火紛飛的年代。
今年已97歲的抗戰老兵余炳純雖然聽力受損,但聲如洪鐘,身體也十分硬朗,看到採訪團的記者們都站着,他也硬是不肯坐,站着接受採訪。他告訴記者,1944年6月長沙淪陷,全國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當時他正在長沙大麓中學讀高中,時年16歲的他毅然棄筆從戎,加入青年遠征軍205師613團2營5連,成為了一名機槍手。當被問及是否後悔當初的決定時,老人家目光異常堅定地說:「保家衛國、義不容辭!」
島內無完整獲取抗戰史渠道
來自台灣的青年簡中彥感受頗深,「在台灣幾乎沒有能夠完整獲取當年抗戰情況的渠道,這些革命先烈保家衛國所作出的貢獻不應該被遺忘,關於這段歷史,年輕人都應該多了解,因為沒有他們的犧牲,也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好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