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喬輝、王月 內蒙古報道)8月1日,「同心築夢 共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內蒙古行聯合採訪團走進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氫能產業園,一輛輛搭載着廣東國鴻氫能動力系統的重卡擺放在院內。這些來自嶺南的技術火種,與內蒙古廣袤草原上的風、光資源深度融合,譜寫出一曲新能源領域的 「南北和鳴」。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正以氫能為紐帶,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跨區域產業協同新範式,在綠色轉型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站在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邊緣的光伏電站俯瞰,一望無際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裏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沙漠光伏基地,更是內蒙古新能源革命的縮影。據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文智介紹,2024年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新增裝機、發電量、綠氫產能、新型儲能裝機、綠電交易規模等6項指標躍居全國第一,成為中國北方當之無愧的 「綠色充電寶」。
內蒙古製氫規模全國第一
據了解,內蒙古全區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分別佔全國的50%和20%,具備規模化開發條件的新能源資源高達10億千瓦,若全部用於製氫,每年可生產4,000萬噸綠氫。更令人矚目的是,內蒙古正將傳統工業場景轉化為氫能應用「試驗田」——全區每年煤製氫超過700萬噸,重型柴油機車、礦用卡車等超100萬輛,為綠氫替代提供了廣闊空間。
根據2023年簽署的《粵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11個領域21項合作任務,截至2025年,廣東企業已在內蒙古建成新能源規模1,126萬千瓦。據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二級巡視員李力介紹,內蒙古製氫規模已達6萬噸/年,位居全國第一,中廣核、國鴻氫能等企業投建的風光製氫製醇項目,正將草原上的「風」「光」轉化為綠色動能。
鄂爾多斯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震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全球功率最大的石墨板燃料電池電堆——鴻芯GⅢ是由廣東國鴻氫能自主研發的核心部件,功率密度較初代提升164%,低溫啟動能力突破-35℃,壽命延長至3萬小時以上,徹底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國鴻氫能的「北上」之路充滿戰略考量。2019年,其與佛山市飛馳汽車合作在鄂爾多斯落地氫能商用車動力系統集成項目,依託內蒙古低廉的綠電成本(電價低至0.17元/度),打造「綠電製氫—氫能重卡」閉環。如今,搭載國鴻氫能系統的重卡在鄂爾多斯礦區日均行駛300公里,加氫僅需15分鐘,全生命周期成本較柴油車降低30%。
技術自主化是國鴻氫能的核心競爭力。其研發的雙極板實現了從材料、裝備到生產的100%國產化。這種「廣東技術+內蒙古資源」的模式,不僅推動鄂爾多斯成為全國最大的燃料電池重卡應用基地,更形成了可複製的跨區域協同範式。
2025年4月,鄂爾多斯氫能產業技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的一席話引發共鳴:「全球綠氫看中國,中國綠氫看內蒙古。」根據規劃,內蒙古將在2025年實現綠氫產能20萬噸/年,2030年建成貫通全區的氫能經濟走廊,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明年綠氫成本擬再降30%
大灣區的技術賦能將加速這一進程。國鴻氫能計劃在鄂爾多斯建設6GW氫儲能裝備基地,目標2026年綠氫成本再降30%;百川光熱則聯合華南理工大學研發光熱—氫能耦合系統,探索工業餘熱製氫新路徑。這種「資源+技術」的深度耦合,正在重塑中國氫能產業版圖。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跨區域協同機制的創新。內蒙古與廣東建立的「雙組長」對接機制,已將農牧業、能源等6大領域合作納入粵蒙年度工作要點,未來將在綠氫跨境認證、氫能裝備標準制定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正如內蒙古發展改革委負責人所言:「我們要打造的不僅是能源基地,更是南北協同的綠色創新策源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