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藝術展」此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一場匯聚千年匠心的琉璃藝術盛宴。展覽以淄博琉璃為窗口,分「肇興千年」「幻彩永駐」「璆琳佳器」三個單元,通過180餘件(套)古今琉璃佳品講述中國古代琉璃藝術的誕生發展、中國傳統琉璃製作技藝的精妙絕倫和設計加工的匠心獨運,以及新時代淄博琉璃匠人的傳承創新,展現中國琉璃傳統工藝的賡續傳承與當代轉化。●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琉璃,取材於山岩礦脈,經烈火淬煉塑形,呈現萬千姿態,歷經世代匠人智慧淬煉,其形制由樸拙漸趨精妙,其品格自凡俗升華臻美。《管子》有云:「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這種創新精神深刻影響着中國琉璃藝術發展,當代藝術家們承古開新,令傳統工藝煥發出時代生機。
淄博,是齊國故都、聊齋故里、絲綢之鄉,也是中國早期琉璃工藝的重要中心之一。淄博市博山區現存中國最早也是唯一經考古證實的古代琉璃窯爐遺址。明清時期,博山琉璃業日臻鼎盛,產品輻射全國乃至海外。據文獻記載,博山工匠群體曾供職清宮造辦處,並將宮廷玻璃技藝反哺故里,由此造就其「中國琉璃之鄉」的美名。
在內容設計上,展覽將中西古琉璃製品對照展出,為觀眾提供直觀的視覺對比,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與西方羅馬、薩珊等琉璃製品在材料、工藝等方面的差異與交融。同時,展覽打破傳統以工藝為脈絡的敘事方式,以琉璃顏色為分類進行琉璃技藝的綜合展示,強調琉璃各項加工技藝間的融合與特性。
戰國琉璃塑形技藝精湛
世界上最早的玻璃製品出現於四千年前的兩河流域,而中國最早的玻璃器製品大致出現於西周。戰國至漢代,琉璃工藝發展出融合中西的「蜻蜓眼」和仿玉製品。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琉璃製品在西方玻璃的影響下更加多元化,造型和色彩更為豐富,至隋唐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展覽第一單元「肇興千年」簡要梳理中國古代琉璃發展歷史,追溯琉璃製作技藝悠久的歷史根脈。其中一件透明綠色玻璃碗,是中國早期玻璃工藝的稀世珍品。碗體呈優雅的半球形,通體呈現半透明的翠綠色,器壁勻薄光潔,在光線映照下折射出夢幻般的光澤,展現出戰國工匠驚人的玻璃吹製與塑形技藝。一隻白琉璃杯則意味着宋朝時國內高鉛玻璃技術成熟,「藥玉」(仿玉玻璃)廣泛應用於首飾和器皿。
展櫃中,一件精緻的戰國時期琉璃料珠串飾,吸引觀眾駐足欣賞。這件文物出土於齊國故地(今山東淄博臨淄一帶),由多顆鉛鋇玻璃珠串聯而成,珠體勻稱,色澤青碧,表面光潤,仿玉效果極佳。戰國時期,玉器深受貴族階層推崇,但因資源有限,匠人以琉璃替代,既保留了玉的溫潤美感,又展現出玻璃工藝的獨特創新。
琉璃工藝的當代創新
展覽現場多種展陳方式並置,突出視覺呈現。「幻彩永駐」單元以黃、赤、白、藍、綠五種顏色的琉璃展品為代表,以五色分區並穿插琉璃工藝介紹,在審美表達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科普,做到美學與科學並重的陳展表達。其中,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孫雲毅創作的雞油黃編鐘《禮樂和鳴》,融合傳統禮樂文化與現代琉璃工藝,通過琉璃這一載體,將傳統文化的精髓以現代審美呈現,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
展廳內,一頂琉璃鳳冠同國博古代中國展廳裏的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遙相呼應,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這是一頂獨一無二的琉璃鳳冠,由三個年輕人耗時兩個月打造。「這是我們專門為國博的展覽打造的。」琉璃鳳冠製作者之一、「00後」孫啟燁告訴記者,在接到參展通知後,他們左思右想,決定用琉璃復刻網絡爆火的國博藏品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讓歷史符號變為可穿戴的光之雕塑。他說,「鳳冠整體輪廓採用琉璃編織技法,龍、鳳及鳳冠上的所有珍珠、寶石等均用琉璃燒製而成,既承鳳冠的規制莊嚴,又以琉璃的幻彩消解了禮器的沉重感。僅各種規格的琉璃珠子就用了4,800顆,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淄博的琉璃之美。」
琉璃折射的既是千年匠心的流轉,也是文明長河的輝光。展覽策展人說,每件作品都彷彿一扇彩窗,透過它們,我們得以窺見東方美學在火與土的淬煉中歷久彌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