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近日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出現「赴港讀書生子」攻略,稱透過修讀碩士課程赴港生育,子女即可獲香港居留權。政務司司長公開回應指此舉或涉「虛假陳述」而違法,但相信是極少數個案。香港文匯報「匯見論壇」欄目邀請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時事評論員鄭國鈞、律師李啟枝深入剖析相關法律風險和社會影響、「高才通」續簽政策變化,並回顧香港居留權經典案例,探討人才戰略新方向。
焦點一:讀書生子是否違法?動機難證成關鍵
尚海龍議員認為,「高才通」計劃截至上月尾已批出逾10.9萬宗申請,對比這個數據,「讀書生子」屬極少數現象。他說:「生育需時日,動機較難界定,重點應審視是否『合法合規逗留』——只要持有效簽證,在港所生子女依法即為香港永久居民。」他更倡議政府化被動為主動:「若父母皆為高才,應鼓勵留港成家立業,甚至發放『兩萬元生育利是』體現香港歡迎人才二代。」
鄭國鈞博士以國際視野對比:「70年代美國主動提供家庭宿舍吸引半導體人才留美,新加坡亦曾推出高學歷父母生育優惠。香港面對中美競爭,更需搶奪人才。」他援引數據稱,中國優質青年人口達8600萬,超越美國18歲以下總人口,「與其糾結個案,不如順勢將『讀書生子』轉化為人才戰略,吸引985/211畢業生留港發展,帶動婚宴、住房等經濟鏈」。
李啟枝律師則聚焦法律紅線:「『虛假陳述』指明知內容不實仍刻意陳述以誤導當局。例如以讀書掩飾生育目的,或偽造學歷申請簽證,最高可判監14年及罰款15萬。」但他坦言執法難度高:「除非當事人自白『讀書為掩飾』,否則難以證明當時申請簽證時的生育意圖。」
焦點二:高才通續簽收緊?議員揭「兩址兩單」審核標準
針對首批高才通續簽疑雲,尚海龍表示,「高才通」兩年半速批60萬張身份證,相當於香港人口近十分之一,政府必然會秉持「寬進嚴續」的原則,獲批標準可簡化為需要提供「兩址兩單」:「兩址」是住址證明與公司營運地址,「兩單」為薪俸稅及利得稅單。入境處以此判斷申請人是否「對港有貢獻。」他又提到企業與入境處雙方對用工合同期限與簽證獲批年限的誤解:「企業擔心非法用工,只願給高才獲批年限的合同;入境處見合約期短,遂批出更短續簽,兩邊的誤解形成一個惡性循。解決之道在政府需明確標準,並加強向企業宣傳政策,推動簽訂無固定終止期合約。
「香港金融業與創科崗位有限,部分人才面臨『原居地月賺10萬,在港僅得2萬』落差,非熱門行業人才更難覓出路。」尚海龍建議香港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參考深圳、新加坡設立『人才日』,系統化推出友善措施,讓人才扎根。」
尚海龍議員直言高才通存在「寬進門檻、嚴審續簽」現象:「計劃以簡單條件吸引人才——百強名校畢業或年收入250萬即合資格,兩年半速批60萬張身份證,相當於香港人口近十分之一。」但他警示後續隱憂:
焦點三:居留權歷史案啟示|時移世易,人才從限制到吸納
鄭國鈞提到歷史上轟動香港的兩件居留權案案件:「1999年『吳嘉玲案』裁定內地港人子女享居港權,引發人大釋法;2001年『莊豐源案』確立雙非嬰兒永久居民身份。當年憂慮人口湧入,但30年後,這些『嬰兒』已成建設香港的生力軍。」他強調時移世易,與其糾結個案,不如鼓勵在港人才生育,改善人口結構。
李啟枝律師補充全國人大釋法的必要性:「當年保安局估算或有百萬人湧港,釋法可避免香港系統運轉出現問題。如今政府主動推出人才計劃,只要做好公共資源規劃,吸納人才利遠大於弊。」
一分鐘總結:人才戰略需破舊立新
尚海龍呼籲社會共融:「新市民與土生港人皆是香港人,需攜手提升生產力。」
鄭國鈞警示從國際視野看待問題:「大家都是自己人,重要的是團結一至,思考怎樣令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在國際上掌握話語權。
李啟枝籲完善配套:「政府應全面規劃產業與人才匹配,讓香港真正發光發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