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走勢
●食環署外判承辦商的工人進行滅蚊防蚊。食環署供圖
●蚊油覆蓋水面令水中的蚊子幼蟲及蛹窒息。蚊子幼蟲吞食蘇雲金桿菌後,會釋放有毒孢子及毒素以破壞幼蟲腸臟致死。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禮願)食環署與衞生署已制定預案,一旦出現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確保能及時堵截傳播。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表示,若接獲通報,食環署會立即在患者居住地、工作地及曾到訪地點加強滅蚊,及時堵截傳播路徑。他說:「我們的目標是防止本地二次爆發。輸入個案實在難以完全避免,但我們會針對每一個個案進行密集滅蚊,務求杜絕病毒在本地傳播。」針對高風險地點例如建築地盤,若食環署人員巡查時發現場地內有蚊子幼蟲或蛹,對不理勸喻的負責人採取零容忍態度,即時作出檢控。

李明偉介紹,香港過去幾年的滅蚊工作取得成效,今年誘蚊器指數明顯下降,今年6月指數為9.5%,較2023年及2024年同期的16.4%及14%大幅下降。他指出,蚊季高峰期一般在每年4月至6月,今年誘蚊器指數相對較低;但由於登革熱等高發期往往於八九月出現,故滅蚊行動將持續至10月,「過了暑假後不少市民外遊回港,不排除有些人可能帶基孔肯雅熱的病毒回港,當病徵不太明顯,沒有去看醫生,也沒有做防蚊措施,若被本地的白紋伊蚊叮了一口,蚊便會將病毒傳播開去,變成本地個案。」

每周滅蚊一次 阻斷繁殖鏈

正因為輸入個案防不勝防,食環署需要着重蚊患監測,現時全港設有64個誘蚊器監察地點,透過每月數據整合全面掌握蚊患趨勢。李明偉說,2020年引入新型誘蚊器,取代舊式的誘蚊產卵器,不僅可計算成蚊數量,還加入密度指數的概念,能更精準地反映白紋伊蚊的分布及密度,「例如當某地誘蚊器指數顯示20%,即代表五分之一的地點存在白紋伊蚊,但密度指數則進一步揭示該地蚊子的實際數量,從而協助我們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滅蚊策略。」

蚊的生命周期約為7天,潘炳揚解釋這個生命周期是極短,「7天就成蚊,所有防治措施必須在7天內完成,完成後第七天必須再次執行,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效阻斷繁殖鏈。」所以食環署會在潛在蚊患地每周進行最少一次滅蚊工作,包括清理積水容器、雜草及枯葉,疏通渠道,填平凹陷地點等,並配合生物及化學方法殺滅蚊子幼蟲及成蚊。

高危場所生蚊患 一次勸二次告

署方鎖定過往列為蚊患高發的處所,例如屋苑、屋邨及公園等,並與場地負責人共同巡查,即場提供防治技術,指導處所負責人提升衞生知識。由於建築地盤因工程環境多變,食環署會調派專責人員定期對地盤進行巡查,潘炳揚說:「地盤常有凹凸不平區域形成積水,成為蚊子滋生溫床。儘管地盤管理人員深知上述問題,通常只會採取基本的預防措施,例如噴灑蚊油、放置蚊沙等,他們主要精力放在工程進度上,滅蚊並非首要任務,很多時候未能完全做到位。」

針對這類高風險地點,若食環署人員巡查時發現場地內有蚊子幼蟲或蛹,會先作出勸喻,再犯就檢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