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昨日舉辦「『慢病共治計劃』的效果評估與優化策略」研究報告發布會。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蔡學怡)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11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合資格人士透過配對自選家庭醫生,在私營醫療市場以共付模式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等服務,以達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至今已有逾10萬人參與。然而,工聯會昨日發表的「『慢病共治計劃』的效果評估與優化策略」研究報告卻指出,僅35.6%受訪合資格者有登記參加計劃;後續接受慢性病篩查及進一步治療的比例亦不高。

調查指,參與率不高的部分原因為市民對私營診所信任度不高、現行的共付金額仍造成一定負擔等。報告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增加參加計劃的誘因、簡化參與流程、完善計劃銜接性,以及提升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站樞紐效能等。

根據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資料,截至今年2月已有逾十萬人參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吳秋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於今年5月至6月期間,在港島區成功訪問了356位符合計劃參加條件的市民。

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表示,僅40.7%受訪者略有聽聞該計劃,登記參加的比例更只有35.6%。在有參與計劃的受訪者中,50.4%有接受慢性病篩查,當中70.3%被檢查出相關健康指標異常。然而,結果異常的受訪者中,僅28.9%接受後續治療。

吳秋北指出,受訪市民沒有參加計劃或中斷計劃的原因,主要包括對私營診所信任度不高、現行的共付金額仍造成一定負擔、醫療服務中的檢查與治療項目不匹配,以及地區康健中心或服務站在基層醫療中未充分發揮其樞紐作用等。

工聯會工人醫療所醫務行政總監黃德祥指出,部分私家醫生認為難以通過計劃獲得預期的病人數量,且計劃中複雜的行政流程對高齡醫生群體亦帶來負擔,「部分年長醫生雖有心參與,但現行的培訓課積分機制成為了他們難以跨越的門檻,因此有必要提高私人醫生參與計劃的誘因。」

對於計劃的改善建議,報告指60.1%受訪者希望「降低篩查和治療費用」,其次為「增加自主的篩查和治療項目」(56.5%)。

冀簡化流程 方便就近使用

報告亦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建議政府增加參與誘因,將費用減免範圍擴展至65歲以上長者生活津貼領取者及在職家庭津貼受助家庭,如豁免120元篩查費、給予完成篩查和治療的經濟激勵等;簡化參與流程,方便市民就近使用服務,並優化家庭醫生參與機制;完善計劃銜接性,擴大篩查及治療範圍,如將肺病、骨質疏鬆檢測列為常規項目;以及提升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站樞紐效能,如強化健康宣傳推廣力度及建立醫生常駐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