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王澍教授,難免要寫到他的妻子、長期合作者陸文宇教授。兩人是夫妻,更是幾十年來形影不離、合作默契的工作夥伴,據說一度有眾多人發起簽名倡議普立茲克獎評委會把獎頒給二人。在47年的普立茲克獎評選史上,女性獲獎者寥寥無幾:其中伊拉克裔建築師扎哈·哈迪德、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都未婚;作為夫妻共同得獎的,只有2017年的西班牙建築師卡莫·皮革姆和丈夫拉蒙·比拉爾塔,以及2021年的法國人安妮·拉卡頓和丈夫讓-菲利普·瓦薩爾。
兩人相識於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陸文宇比王澍低幾屆。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王澍原本想去廣州美術學院工作。美院系主任鼓動說:只要你來,保證你一年後騎上雅馬哈大摩托。他一度坐上了南下火車,路過杭州下了趟車,「到浙江美院(後來的中國美院)跟我認識的幾個人談了一晚上哲學和藝術,第二天早上我直接回了南京,決定不去廣東了。」1997年王澍成立業餘建築工作室,陸文宇是唯一合夥人。
十年磨劍。王澍遇到了一個特殊的機會,中國美院將象山新校區的建築設計交付於他,要求只有一個:要達到國際水平,但造價只能是同樣工程的一半。王澍應允的條件也只有一個:絕對的自由。這後來成了王澍的代表作之一。
他們所有的作品,最著名的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2007)、寧波博物館(2008)等,都打上了王澍陸文宇二人的共同烙印。王澍回憶:「象山校區期間,為了趕工期,有四年時間兩人都住在靠近學校的小旅舘,每天工作到半夜12點。後來為了照顧家庭,晚上10點一定讓陸老師回家。」
兩人的合作,王澍主創意,「就想怎麼超越自己,是詩人的角色」,陸文宇則負責作品的落地。陸文宇外表文秀,其實性格堅毅,思維嚴謹。他們的大型公共建築作品,現場最多會有數千人在同時工作,扮演前線總指揮角色的是陸文宇。王澍說:「遠不是一般的能幹,特別能幹,特別能容忍我。」
在港大建築系的師生交流環節,有人問到兩人合作情形,王澍半認真半自嘲:「常常處在發呆發愣狀態。」快言快語的陸老師幽默補上一刀:「我們都這麼忙了,你怎麼還這麼『遊手好閒』!」滿座大笑。
陸文宇的麻利和能幹顯而易見。茶歇間隙記者借港大建築系辦公室一角採訪王澍時,陸老師半途悄然推門進來,給丈夫端了杯溫水,給記者拿了幾塊蛋糕,還順手奉上幾片濕紙巾。
不過,以為陸老師只長於事務執行就太小瞧她了。她是中國美術學院可持續建築實驗中心主任。王澍建築作品的一個標誌性風格,是對傳統建築材料的廣泛應用。比如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所有建築,都由團隊在杭州大拆遷中從全城收集的700多萬件磚瓦石和陶瓷片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這是王澍建築美學思想的獨特應用,本身也極大降低了建築成本,而類似這些傳統材料的研究應用和具體實施,主要由陸文宇負責。
作為長期合作夥伴,兩人多年來聯袂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和社會榮譽:如2010年的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2023年被選為法國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2019年獲得北美建築教育聯盟Tau Sigma Delta金獎;今年5月,他們還應邀擔任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的聯合策展人。
王澍曾在採訪中說:「是她成就了我。她是我的導師,在沒有遇到她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我會去出家當和尚。」愛情觀要不要這麼酷烈當然可以商榷,但三十多年相伴,兩人確實成了集愛情、友誼、志業三位一體的神仙眷侶。
成名後的王澍夫妻,仍然保持着樸素和謙遜。據說陸文宇曾講:「一旦成名,生活就不屬於自己了。我更偏向把時間留給兒子,但我也很開心能夠靠我堅信的建築理念,幫助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好。」
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把出類拔萃人物的問學成長路徑大致分為兩類:狐狸和刺蝟。王澍本人應該是刺蝟型人物,看似原地不動,但會越來越深地向內鑽研進去。「隨着經驗越來越多,人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年輕時可以靠一腔熱血,到這個年齡,就要靠足夠的經驗和洞徹的思想能力。」
不過,功力高深、功成名就如王澍,也會出現無力感。「偶爾我會想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放棄一切,隱退到某個鄉下去?」
這並非矯情,而是王澍真誠的心靈寫照:一個一直保持炙熱情懷,希望以人文美學改造建築世界的理想主義者,在終於站在巔峰後,卻仍然會有這樣的人生困惑。眼睜睜看着世界一步步變成了今天的樣子,清醒如自己,又能做些什麼呢?這是王澍的冷靜自省,也是類似《傳道書》作者們的千古同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