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廣東近日爆發基孔肯雅熱疫情,鄰近本港的佛山市更錄得近3,000宗由蚊子傳播的基孔肯雅熱。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預料本港會有輸入個案,惟大規模爆發就未必會出現,最重要是做好防蚊工作。雖然本港並無傳播該病毒的埃及伊蚊,但遍布本港的白紋伊蚊同樣高危。食環署助理署長潘炳揚警告,在疫後恢復內地與港澳人士往來下,病毒傳入勢不可擋,「一定會傳入來的,只不過是什麼時候而已」,但強調香港面積小,特區政府有能力集中資源控蚊。
潘炳揚解釋,基孔肯雅熱傳播鏈主要是「人、蚊、人」,若港人在內地被帶毒蚊叮咬,返港後再遭本地白紋伊蚊吸血,該蚊即具傳播能力,繼而叮咬他人恐致社區爆發。為阻截病毒進入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7月23日召集20多個政策局及部門舉行跨部門會議,商討防治蟲鼠策略及檢視本港最新蚊患情況。至於地區層面,食環署各分區已召開「跨部門地區滅蚊專責小組」會議,根據最新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鎖定高風險地點,聯同房屋署、康文署、醫管局等,在公共地方、屋邨及公園加強巡查及採取滅蚊行動,包括清除積水及進行霧化處理殺滅成蚊。
針對傳統噴灑設備難以覆蓋斜坡及叢林等崎嶇地形,食環署近日從內地購入「四足機械狗」進行控蚊工作,預計今年9月展開實地測試。他解釋,傳統成蚊防治方法依賴工人背負沉重的超低微量噴灑器進行,雖然署方亦配備裝設於車輛上的大型機械超低微量噴灑器,但它們僅適用於平坦路面,難以進入斜坡、崎嶇地帶或叢林深處進行霧化噴灑。若測試結果理想,食環署期望未來在新界及郊野區域使用機械狗,初步目標是全港18區,每區都會配置一部。至於後續是否增加數量,則需視乎成本效益評估結果而定。
潘炳揚表示,機械狗配備噴灑器及可旋轉雲台,操作方法主要透過操控雲台旋轉噴灑器,向不同方向噴射滅蚊劑,大幅提升噴灑覆蓋範圍。另外,機械狗亦配備鏡頭,操控員可即時掌握機械狗所處環境與視野,而雷達系統結合預設程式與人工智能(AI)學習能力,協助機械狗偵測並避開障礙物。
食環署亦在3年前推出新型捕蚊器,已廣泛應用於公園及屋邨,該裝置可同時消滅成蚊與幼蟲,達致「一石二鳥」的效果。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介紹,捕蚊器外觀猶如一個黑色膠桶,桶內需放入一包特製藥粉,此藥粉包含兩種成分:「昆蟲生長調節劑」為昆蟲體內調節蛻皮的荷爾蒙,當成蚊離開捕蚊器後,飛至其他積水處產卵,其沾染藥粉的腳部接觸水面,能使蚊子幼蟲無法成功孵化成蚊,導致其在蛹階段死亡;其二是「白僵菌」,能夠直接殺滅成蚊,「因為白紋伊蚊的滋生地很小的,人手去找,可能100個找到20個,現在靠蚊子自己幫我們找,是成本效益很高的方法。」
此外,食環署亦使用其他設備進行滅蚊工作。蚊油以物理方式覆蓋水面,令水中蚊子幼蟲及蛹窒息;而雙硫磷是接觸性殺蟲劑,影響幼蟲神經系統致死;蘇雲金桿菌則是微生物,幼蟲吞食後會釋放有毒孢子及內毒素以破壞幼蟲腸藏致死。食環署會因應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殺幼蟲劑。潘炳揚強調,特區政府致力進行控蚊工作,但近期國內爆發基孔肯雅熱病毒,相關部門會再加強滅蚊及防蚊,「我們已經穿了避彈衣,不過要看要不要穿多一件,看看還有什麼地方我們會去解決。」惟單靠政府力量不足遏止疫情,私人地方管理及市民習慣至關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