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教育是人才培育的關鍵,特區政府近年多管齊下,積極打造國際教育樞紐。有立法會議員指,香港在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方面呈現學生需求高、學費收入高及儲備高的「三高」趨勢,有助推動高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及科研成果商品化。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政府會致力發展北部都會區大學教育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及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等。他透露政府計劃明年上半年或更早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

今次立法會前廳交流會的主題之一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為「八大中心」和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的措施。陳國基表示,為讓人才培育更配合國家和香港的策略發展及政策優次,政府主動作為,引領教資會資助大學在規劃過程中,開辦切合發展所需的課程。在今年至2028的3年期,各教資會資助大學會合共新增27項與STEAM及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八大中心」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創意產業、數據科學等,鞏固香港創科和「八大中心」發展的同時,推動社會及經濟更趨多元化。

同時,特區政府會致力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陳國基說:「政府計劃在2026年上半年或更早時間盡快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進一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配合國家發展戰略作出更大貢獻。」

特區政府又通過獎學金計劃等多項措施,全方位吸引全球人才來港留學,並提供便利政策助其在畢業後留港發展。「政府在2024至25學年起,提升教資會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過去5年,非本地學生人數大增約37%,至現時的約26.6萬人,創歷來新高。」陳國基介紹,特區政府又推出「城中學舍計劃」,放寬管制,鼓勵市場將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增加學生宿位供應,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地位。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表示,香港在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上呈現「三高」趨勢。一是學生需求高,本港的學生數量已由2022年約4.2萬人升至現時約7.94萬人,升幅接近翻倍。二是學費收入高,本港學費收入已累計接近160億元,其中非本地生的學費收入超過100億元。三是儲備高,目前八大院校的儲備總額接近1,400億元。

「三高」趨勢不僅為香港教育發展提供強大支持,更有助促進高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及科研成果商品化。

議員倡持續增非本地生學位

立法會議員譚岳衡建議持續增加非本地生學位供給,提供多層次留學選擇,並研究放寬專上院校非本地生限額,推廣包括職專教育在內的多元學位課程。他又提出,香港應保持高校國際化優勢,優化非本地生源結構。通過加強海外推廣、針對不同地區制定精準招生策略、提供獎學金及生活配套等措施,吸引更多海外學子來港。

他又建議大灣區內地分校引入更多香港師資和課程,保留香港教育特色,發揮兩地合作辦學的優勢互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