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特區政府將公布2025年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GDP)預估數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撰文指出,受惠於出口活動、整體投資及私人消費的帶動,本地生產總值有望實現連續第十個季度增長。這一成績不僅標誌着香港經濟已步入穩定復甦軌道,更象徵特區政府推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政策成效逐步顯現。在外部環境持續複雜多變的背景下,香港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與自我修復能力,實屬難得。

精準對接區域發展機遇

從發展動因來看,香港經濟增長連升十季,是多項有利因素交織疊加的結果。私人消費持續復甦、盛事經濟頻繁舉辦,大型展覽、國際賽事、演藝演出等活動帶動人潮與商機,提振本地市道。樓市趨穩、股市回暖,增強投資者與市民信心,推動資金流動與財富效應。特區政府積極發展高增值旅遊、文化創意產業,並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外資企業重投香港。金融市場資本活動活躍,中資企業持續來港上市,鞏固本地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地位。與此同時,新興產業如創科、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快速發展,傳統產業亦在數字化浪潮中加快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帶動就業及本地投資氣氛,整體經濟活力不斷增強。

尤其值得留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本港商品整體出口貨值按年上升12.5%,進口貨值亦增長12.6%,反映外貿需求明顯回暖,生產與轉口活動同步擴大,供應鏈運作順暢。出口增長為香港經濟注入額外動力,亦彰顯本港與內地及國際市場的緊密聯繫,凸顯其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的地位依然穩固。

經濟表現向好,為本港社會各層面帶來積極變化。其一,增強了國際投資者與本地市場信心,有助吸引更多中外企業來港設點,推動資金流入、產業擴張與就業增加,形成良性循環;其二,企業經營改善帶動就業與收入增長,市民消費意願增強,進一步刺激本地內需;其三,穩健的經濟數據有助香港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中繼續發揮「橋樑」與「門戶」作用,進一步鞏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其四,隨着經濟增長,特區政府財政收入亦將隨之增加,為持續改善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提供更大空間。加上「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推進,香港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機遇。

推動科創金融民生改革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市民反映對經濟增長「有數字、無感受」,說明「真經濟」與「感受經濟」之間仍存在落差。這一現象提示我們,經濟增長之下的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部分增長成果仍集中於個別行業或高收入群體,基層市民、中小企業、青年群體的獲得感不足。產業結構偏重傳統領域,新興產業尚未規模化,經濟融合度和包容性有待提升。與此同時,房價、教育及醫療負擔沉重,公共服務體系資源配置不均,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眾對經濟改善的感受力。

如何在增長中提升品質、在復甦中強化包容,是香港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命題。對此,特區政府應繼續乘勢而上,圍繞高質量發展主軸,以改革創新為牽引,推動經濟動能、產業結構、社會福祉同步躍升。

其一,要加快創新科技發展,真正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動力。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經濟新引擎,其定位不僅是土地資源的開發,更應是創新生態的集聚。應加快與河套合作區的協同發展,打造「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的跨境創新走廊,吸引創科企業、高端製造和科研人才集聚。

其二,要深化金融改革,拓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虛擬資產與人民幣國際化等前沿領域。作為國家金融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香港應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功能,服務國家所需,同時提升自身優勢,推動資本雙向流動,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海外資本「引進來」提供制度與平台保障,並加強監管與風險防控,進一步增強投資者信心。

其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着力解決民生痛點。在住房方面,加快公營房屋建設,推出更多可負擔、可持續的住屋選擇;在醫療方面,擴充基層服務體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在教育方面,加強職業技術教育與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為青年提供多元發展路徑,提升整體人力資本品質。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香港也可積極借鑒內地經驗,特別是浙江「八八戰略」的實踐成果,強調「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堅持「辦實每件事、贏得萬人心」,建立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回應群眾急難愁盼。在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共治共用、激發群眾主動性等方面,浙江經驗為香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治理樣本。香港可參考其理念和做法,建立普惠型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政策執行力,增強市民參與感與歸屬感。

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

「八八戰略」還強調要尊重民眾首創精神,釋放人的創造力與主動性。香港正處於重塑經濟結構的關鍵時期,更需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激發市民尤其是年輕市民投身科技、文化、設計等領域的熱情,培育全民創新、全民創富的社會價值導向。同時,推動治理現代化,增強政策透明度與回應力,提高特區政府服務效率,凝聚社會向心力。

其四,要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人才是發展之基、轉型之要。香港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升本地人才的國際視野和綜合能力,同時優化人才引進與留才機制,吸引全球高端科技、金融、醫學、教育等領域的人才來港發展。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教育科研合作,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推動人才、技術、資本跨境流動。

香港要把握增長勢頭,深化結構轉型,完善制度建設,回應民眾關切,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