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一宗因為情緒病引致的滅門倫常慘案令社會震驚,事發者是前海關督察,他生前在職場並無人察覺其情緒有異,悲劇就在悄然中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早前和朋友聚會,其中一位就是情緒病的照顧者,她長期照顧有情緒病的姐姐,其姐年輕時已被診斷有情緒病,具體是「雙相障礙」,表現於精力旺盛,亢奮說話,因為病發初期病徵不怎麼明顯,又有準時服藥,所以還可以在幼稚園任教師;有情緒病的教師與幼稚園學生在一起,而且任教長達近30年相安無事,那是萬幸了。
直至退休後,情緒病才開始不受控,躁狂與憂鬱交替出現,間中有幻覺,自行離家,有時還出手打人,家人報警求助,醫護到場按程序問,病者當下有沒有「攻擊性」和「自殺傾向」?如果答「沒有」,醫護就不會受理,朋友氣急問道:「是否要等病者斬晒全家才受理?﹗」後來學聰明了,回答到場醫護的上述問題:「現在沒有,不知道遲些會不會有。」結果其姐被收了入院。朋友照顧情緒病姐多年,得出的經驗是,家人早發現早治療,病人能配合吃藥,是完全可以過正常生活的,其姐由20多歲發病,至75歲因其他疾病才離世,香港醫護照顧了她逾半個世紀,作為病者的家人,還能挑剔什麼?她也明白公共醫療資源緊張,現時的醫療架構難以應付與日俱增的個案,患者輪候公營醫院最長可達兩年,但尋求昂貴私營醫療,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
醫學上情緒病是統稱,最多人說的抑鬱症,據統計本港就有35%有嚴重抑鬱情緒,病因相當部分來自遺傳,其他病因是性格要求過高、生活財政壓力、家庭感情生異、環境轉變不穩定,好像滅門慘案的家庭即將移民,事主可能面對未知環境的憂慮而觸發了慘劇發生。年輕人病發影響社會較受關注,但長者的抑鬱症就較隱閉了,喪偶獨居、子女移民、疾病困擾、社交疏離等,同齡朋友各有難處要面對,都是有苦自己知,長者大多經歷艱難歲月,也不想麻煩子女分憂;子女對患抑鬱症的父母也不了解,還以為「強人是你」,對父母的心思只能「猜·情·尋」。事實上生活不容易,很多年輕人無暇顧及父母,作為長者只能自救,不要放大自己的悲情感覺,與疾病共存之餘,主動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讓自己走出去,抑鬱遠離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