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消費者防詐騙約章3.0》建立由金融監管機構與科技和電訊公司共同打擊金融詐騙的合作框架,從源頭堵截欺詐風險。 資料圖片

陳振英 立法會議員

金管局早前聯同證監會、保監局及積金局推出《保障消費者防詐騙約章3.0》,建立首個由金融監管機構與科技和電訊公司共同打擊金融詐騙的合作框架。約章獲得多個在港經營的主要資訊科技平台以及幾乎所有主要電訊商響應參與,並作出多項承諾,包括向用戶和金融監管機構提供舉報功能和渠道、偵測及移除詐騙廣告、合作提高公眾防騙意識等。

根據警方統計,今年首4個月詐騙案達13,115宗,較去年同期上升9%,佔整體罪案達47%,而金管局今年首季亦接獲203宗涉及詐騙的投訴個案,較去年同期上升17%。騙徒無孔不入,不斷來電及發出短訊「轟炸」,強拉通訊軟件用戶加入群組,同時濫用社交媒體,假冒知名人士開設專頁推廣金融產品,或是展示「戰績」慫恿網民付費獲得所謂「投資心水」。花樣百出的騙術,令人防不勝防。

過往公眾投訴舉報往往費時失事,監管機構介入跟進亦有相當障礙,如今防騙約章擴大層面,監管機構聯手科技和電訊公司守護市民財產,完善舉報機制,提升處理效率,清除詐騙內容,邁出全社會共建防騙保護網的一大步。

早於2023年,金管局和銀行公會推出防騙約章「1.0」版本,當時全數23間發行信用卡予零售客戶的銀行參與,承諾不會透過任何即時電子訊息向客戶發送超連結,於線上套取客戶個人和信用卡資料,並提出「撳 LINK前要三思」口號,加強公眾防騙教育宣傳;去年防騙約章發展至「2.0」版本,28間參與銀行與保險、強積金、證券及期貨等金融機構和商戶合作,協助公眾識別信用卡騙案和其他數碼詐騙,以防範冒充金融機構及商戶發送的釣魚詐騙訊息。

絕大多數市民都會將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存在銀行戶口,也會使用銀行提供的支付、轉賬、理財等服務,銀行界可說是防騙的一道重要防線。業界今後將積極與監管和執法機構合作,及時有效阻截可疑交易,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同時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穩健度和信任度。

長者是騙案主要受害者,騙徒普遍利用他們警覺性不足、對智能設備操作不熟悉、對最新資訊的認知存在落差以及孤獨寂寞的心理狀況等弱點,誘騙他們大筆金錢。金管局今年首季接獲的詐騙個案當中,就有11宗涉及65歲以上投訴人,有個案更報稱損失逾700萬元。

金管局在去年底推出防騙新工具「智安存」,包括年滿65歲長者的客戶可自願設定某一限額為「紅線」,當動用「紅線」內的存款時,必須進行包括親臨分行等的額外核實程序,為不慎遇騙的長者提供「停一停、諗一諗」的機會。半數零售銀行已實施類似暫行措施,年底前將覆蓋所有銀行。在推行「智安存」的同時,特區政府和銀行亦可考慮引入類似「守門人」的制度,銀行在取得長者客戶同意下,加入例如子女、配偶等聯絡人,在他們提取或轉出「紅線」存款時同時通知聯絡人,保障他們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