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
近日,房屋局提及將全面檢視公營房屋建築成本,考慮參考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曾經盛行的「粗獷派」(Brutalist)建築風格,簡化公屋的設計。公共房屋設計理念的演變,不僅是建築美學的流轉,亦是治理哲學、社會價值觀與民生期望的反映。回顧香港發展史,公共屋邨是如何從最初僅為遮風擋雨的庇護所,一步步演化成今日的模樣,得從70多年前那場劃時代的大火說起。
世界各地的公共房屋建設計劃,多源於災難後的治理需求。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一場大火,燒毀面積相當於23個足球場的家園,令約53,000人瞬間流離失所,就促使了港英政府建造標準化的臨時房屋安置災民。
從安置到安居的功能轉變
這些被稱為「第一型」的建築,設計極其簡約,單位僅是一個斗室,居民須在公共走廊煮食,並共用廁所與浴室。其核心理念是「安置」而非「安居」,是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旨在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提供一個「可居住空間」。儘管條件簡陋,但這些屋邨卻孕育了獨特的鄰里關係與社群文化,守望相助的精神在狹窄的共享空間中萌芽。
另一方面,火災亦間接促成了1954年徙置事務處、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的成立,以及多層徙置大廈的興建。早期公屋項目如北角邨(1957年)和蘇屋邨(1960年)的設計特色,在於其慷慨的公共空間和設施,讓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夠在城市大環境中自成一個小世界。
隨着經濟起飛,市民對生活質素的追求日益提升,政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公共房屋設計迎來了「從量到質」的蛻變。1975年落成的沙田瀝源邨,正是這場變革的典範之作。作為沙田新市鎮的第一個公共屋邨,瀝源邨的規劃遠遠超越了提供基本住宿的層次,而是旨在創建一個自給自足、充滿活力的社區。
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探索
瀝源邨的設計蘊含了當時極為先進的環保理念:噴水池的水會被循環用作商場中央冷氣系統的散熱之用,在制水年代亦能持續運作,體現了資源善用的智慧。此外,瀝源邨率先採用「平台層商店」的設計,透過天橋系統連接各座樓宇與商舖,實現人車分隔,保障行人安全,在當時亦是相當劃時代的城市規劃概念。
步入1980年代,公屋設計開始注重居住環境的改善,單位面積逐漸增加。1985年落成的沙田博康邨博逸樓,就採用了「三叉型」(Y型)設計,每層只設24伙單位。其後,房委會再推出「和諧式」系列,引入「模組化」概念,以標準化的預製組件,組合成可靈活變動的翼樓,提升建屋效率與設計彈性。設計着重樓宇之間的布局,改善採光、通風與私隱,並在建築外觀上引入更多色彩與線條變化,打破了公屋昔日單調刻板的形象。
進入千禧年代,公屋設計更朝「非標準設計」邁進。此時期落成的康和式、新十字型等樓宇,在單位布局上更見心思,例如預設房間間隔、提供更多樣化的單位面積選擇,並在屋邨整體規劃中,融入更多園林綠化及康樂設施。設計理念從「提供居所」昇華至「營造理想家園」。可持續發展、人文關懷亦漸漸成為設計的主旋律——「通用設計」概念被全面引進,確保屋邨設施能滿足長者、兒童及傷健人士等不同群體的需求。
公共房屋的設計,是一面映照社會變遷的鏡子。隨着建築成本大幅上漲,特區政府在簡化公屋設計方案的同時,相信會更加注重提升居住品質、維繫守望相助的社區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