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宣教會社會服務處有限公司社工

那天是星期日下午,社工正準備外出時,突然接到前線同工蔡姑娘的來電,語氣帶點急促。她說,本來約好陳婆婆一起出席中心的戶外活動,婆婆平日非常準時,這次卻遲遲未見人影,電話也一直無法接通。想到陳婆婆近來身體狀況不佳,曾透露有些頭暈乏力,蔡姑娘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將活動交由其他同事協助處理,自己立即趕往婆婆家中察看情況。

在那幢熟悉的舊式屋邨樓下,蔡姑娘一邊按門鈴,一邊走向管理處,向保安員查問:「不好意思,請問昨天晚上或今天有沒有看到陳婆婆?有沒有救護車來過這裏?」

但保安員只是冷冷地回應:「不好意思,基於私隱問題,我們無法透露任何資料。」

筆者明白保安員只是按照規定行事,也知道保障私隱的重要性。但當那句話一出口,就像一扇鐵門,關上了理解情況的可能,也錯失了一線生機。

蔡姑娘越想越不安,立即聯絡中心主管安排支援,並報警處理。警方與消防到場後決定破門而入,屋內燈光昏暗,電視仍在播放,電話在桌上不停響着……而陳婆婆,已倒臥在洗手間內。儘管急救人員嘗試搶救,仍無法挽回她的生命。

幾天後,筆者與蔡姑娘在中心茶水間聊起此事,她的眼角仍有未褪的紅腫。她輕聲說:「我不是在責怪保安員,我只是想……一條命就這樣沒了,會不會,其實可以有不同的結果?」蔡姑娘的語氣裏沒有怨言,更多的只是無奈與質疑。她質疑的,不只是保安員的回應,而是制度與規則是否一定「按章行事」,沒有變通的可能。我們是否早已習慣了「程序優先」的冷漠,而忘記了制度本該服務於人?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我們致電醫院、學校,甚至護老院查詢服務使用者的情況時,若對方一聽說來電者不是直系親屬,便會以「基於私隱問題」為由拒絕回應。保障個人資料固然重要,但當所涉及的是一條生命的安危,制度是否能留下一點餘地?

令人反思的是,這場看似是「意外」的事件,其實暴露出制度與人情之間的矛盾。私隱固然是社會應守的底線,但底線不應成為一條冷酷的死線。當系統無法辨別來電者是想打擾,還是為了拯救生命時,是否能有一點同理心的判斷空間?

我們是否可以在制度中建立一套「信任名單」?讓經過註冊或審核的社工與機構,在緊急情況下具備基本的查詢與通報權限?我們是否願意重新建立對專業的信任,而不是完全依賴機械式的拒絕來保障私隱?我們無意挑戰私隱的重要性,而是希望在人命與制度之間,能找回一點人性的溫度與空間。

事件過後,蔡姑娘提出一個想法:能否在社區中試行一個簡單的系統?例如讓願意佩戴電子手帶或感應器(戒指)的長者,連結基本的健康監測裝置,再由社區中心安排義工協助更換電池、維修裝置,透過屋邨的免費 WiFi(即使速度緩慢也無妨)傳送訊號至中心平台,一旦系統偵測到異常,便可即時通知家屬或社工介入。

我們所構想的,不是昂貴的科技夢,而是一種平民化、以社區為主導的微型網絡。與其等待大型政策推行,不如由社區機構率先試行,作為未來的試驗場。

但夢想,仍需有心人同行。一個試驗計劃的啟動,至少需要設備資金、義工協助與技術支援。資源有限的我們,只能盼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社區基金願意加入我們的行列,一同搭建這條守護生命的橋樑。

(註:故事內容經過改寫處理,沒有涉及實際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