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勁 鮮魚行學校校長

社會要深植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最有力的方法是讓他們體驗真實場景。傳統的歷史教育與當下青少年所適應的教育模式之間存在時代鴻溝。學校教學只透過書本上的文字紀錄、圖片展示或戶外參觀探究學習,對培養新一代青少年濃厚的家國情懷或許成效不佳。書本上黑白照片雖記載着沉重往事,然而那份沉痛與壯烈隨時間流逝,往往流於疏離與隔膜,這對青少年的歷史認知造成脆弱化,缺乏家國認同的根基和血脈相連的溫度。

實景技術增加體驗感

隨着科技日益進步,數字教育中的虛擬實境下多重感官全息技術的出現,讓體驗式學習變成可能。數字科技的浪潮正開啟歷史教育創新的空間大門。在生成式數字世界裏,歷史事件不再是文字符號,而是構建一個全新連接歷史事件的方式。透過VR(虛擬實境) 與AR(增強現實技術)巧妙結合,將青少年安全地帶到虛擬數字歷史場景,讓他們置身硝煙的戰場,在數字光影重構的戰火下,感受民族的呼吸與血脈的沸騰。

在數字教育虛擬歷史學習平台上,青少年成為歷史決策的中心點,價值判斷便不再是旁觀者的紙上談兵。透過角色共情、代價具體化、精神解構等舉措,達至歷史認知邏輯的重塑,學生不再是局外旁聽者,而是一個主動參與者。透過精心製作的3D建模或VR體驗中,如「平型關戰役」中的險要峭壁、「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場景立體重現。青少年進入角色,體驗重要抗日歷史戰役場景,眼前出現一個個捨身救國戰士的身影,周遭蒙難的群眾吶喊聲如在耳畔響起,讓那些湮滅在時間塵土裏的壯烈故事被重新譜上色彩。

過程中體會歷史艱苦抉擇時那份切身體會的擔當重負,讓青少年既是探索者亦是歷史真相的復原者。透過青少年在穿越虛擬歷史時親手「點亮」某個曾不為他們所知的抗戰英雄故事時,才能在青少年的心靈中激起一片共鳴的潮水,這正是數字教育傳遞的歷史溫度。惟有通過數字技術有機結合構建的「體驗式認知」,將抗戰英雄捨生忘死的行為與熾熱的愛國精神,自然融入青少年心智,成為情感與思想的基石。這種內在的情感認同會逐漸凝聚為一種穩固的意識:那些遠去的犧牲已在青少年的心靈深處延續,使中華血脈永不止息地向前奔湧。

改變敘事模式 迭代教育載體

這種深層認同感構築青少年心靈深處的民族歸屬維度。當學生通過數字教育賦能的敘事模式,深刻理解全體中華兒女在國難面前前赴後繼、捨生取義的抗戰故事時,那種「同舟共濟」的血脈命運感便會深深扎根於心。當從歷史中學會理解勝利是無數普通人用生命和信念澆灌而來時,青少年內心那份深沉歸屬感便愈加熾熱。

作為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清醒認識到,科技手段是為歷史教育、三觀塑造而服務的「載體」,真正歷史情懷的熔鑄終究需要師者引導、清楚認識與價值辨析共同淬煉而成。技術能建造通道引領青少年前往精神深處的入口,但真正進入愛國主義教育,還需要我們每一個育人者耐心及持續地點燃國民身份認同感的火種,讓科技之光還原抗戰歷史的真相,照亮青少年心靈深處潛藏的共鳴感,加強青少年國家安全的意識,激發其熱愛祖國的情操與建設祖國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