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6月,不滿足於割據東北的日軍為進一步侵略中國,以「華北治安惡化」為由,向國民政府施壓。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代表梅津美治郎簽署秘密協定(《何梅協定》編者註),要求中國軍隊撤出華北(平津與河北),解散抗日組織,導致華北實際軍事控制權落入日方手中。
據中共黨史和文獻研究員網站,1935年七八月間,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首次以中共中央名義公開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華僑及一切抗日團體與黨派共赴國難。此較國民政府公開號召華僑抗戰早了兩年半。
華僑團體於國際揭露日軍侵華
據《共產國際與反殖民主義:新的研究機會》(1993)一書與陝西省地方志網站《人民教育家江隆基》一文信息顯示:1932年8月27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世界反戰大會上,具共產國際和中共旅德黨團組織、留學生團體背景的「歐洲華僑反帝大同盟」與「德國華僑反戰大會」派出的6名代表揭露了日軍侵略中國東北的事實。這使去國懷鄉的華僑們,更加清晰和全面地知曉了來自祖國的噩耗,也促使海外華僑抗戰募捐等活動更為活躍。
中共抗戰號召獲多華僑組織支持
香港文匯報記者查詢史料發現,國共合作後,大量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通過八路軍和新四軍於各地設立的辦事處,與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取得聯繫,捐獻大量的抗戰物資及進行慰問演出等。
1938年10月30日,南洋英荷兩屬惠州同僑救鄉委員會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成立。不久,其又與香港惠陽青年會、余閑樂社、香港海陸豐同鄉會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他們主要是廣泛開展宣傳工作,通過寫標語、畫漫畫、出牆報、演出抗日救亡戲劇、控訴敵人罪行,動員群眾奮起抗日。」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專家魏法譜介紹,「他們還負責總團部日常事務及與南洋惠僑救鄉會聯繫,動員和組織愛國青年回鄉參加抗戰,保證物資供應。」
次年2月底,南洋英荷兩屬惠僑救鄉委員會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當時《星洲日報》刊載的《惠僑救鄉會第二次代表會宣言》顯示,該會議通過了多宗有關抗日民運和進行第二期募捐要案。據位於東莞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史料顯示,大會發動第二期募捐,把募捐所得款項40%捐給新四軍,40%捐給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縱前身),20%作惠州難民救濟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