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兆豐 建銀國際證券研究部高端製造業分析師 李嶸 建銀國際證券研究部高端製造業分析師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持續進步推動人形機器人的興起,這些機器人將扮演三大角色:(1)執行重複和危險的任務;(2)解放人類勞動力至更有價值的工作;(3)補充短缺的勞動力。全球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主要由特斯拉、英偉達、華為以及其他中國整機廠主導。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願景: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達到數十億台。同時,該公司在技術發展、供應鏈構建和應用場景探索方面採取了務實的態度。
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重要應用之一,為人工智能提供了物理載體。儘管公眾對圍繞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炒作及其技術成熟度持懷疑態度,但具身智能領域的領先企業並沒有過度追求通用性而犧牲實用性。
市場規模五年內有望達萬億
人形機器人可能引發的革命性變革,其影響力甚至可能超越電動機或核能。機器人數量是機器人技術發展與應用場景拓展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或首先出現在工業領域,隨後延伸至救援及高危環境,繼而滲透至多樣化的商業場景,並最終普及化到家庭應用。考慮到中國和美國各行業的勞動力規模,機器人效能或在2035年至2040年趨近人類能力,以及到2050年的滲透率可能達到50%至80%,2025年、2030年的機器人存量有望達到約3萬台和100萬台,而中國和美國的市場規模均有望達到約1萬億元人民幣。從技術構成角度分析,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功能部件可歸納為大腦系統、傳感器、運動部件及電源系統。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模型的技術路徑仍在不斷演進中。目前,單台機器人總生產成本約為44.3萬元(人民幣,下同)。 預計到2040年代左右,各組件成本或有望下降20%至80%,單台機器人總生產成本可能降至16.7萬元,並最終趨於穩定水平。
零部件商基本面扎實可關注
當前港股及A股市場中,涉及人形機器人主題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整機廠與零部件製造商兩大類。整機廠包括一些初創企業及科技巨頭,但後者的現有業務規模通常遠大於機器人業務。專注於機器人製造的初創企業,屬於更純粹的機器人概念股,但其風險回報比相對較高。而零部件製造商則包括工業設備與汽車零部件廠商兩大類別,前者側重特定組件的生產,後者則專注於系統集成工作。兩者均有成熟的業務支持其機器人創新板塊,基本面較為扎實。
儘管我們整體持樂觀態度,但需警惕以下風險: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程、地緣政治對全球供應鏈的潛在影響,以及市場期望過高的風險。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