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論語》中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回顧自己志於學、得於學、成於學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令人神往。
孔子在這裏講治學的不同階段,其實描繪了一個人從青年到老年的成長軌跡,強調了個人修為如何一步步與社會相適應:30歲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和處世準則,確立人生目標,直面社會百態;40歲具備了獨立判斷能力,不再被外界干擾,人生方向明確;50歲領悟生命規律,接受命運安排,心態平和,不怨天尤人;60歲能包容不同意見,適應多元環境,心態豁達,推己及人;70歲達到精神自由,行為符合道德規範,隨心所欲,順其自然。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他只講到70歲。也許在孔子看來,70歲以後的日子既然進入了精神自由之境,就無須再分什麼階段了。現在情況略有不同,據最新數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9歲,而香港85.5歲,居全球城市首位,深圳84.8歲,居內地城市前列。也就是說,在香港和深圳這樣的城市生活,活到85歲左右才算及格。稍微進取一點,以90歲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當無大礙。
這90歲,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30年」:
第一個「30年」,呈現出一個「向外尋找」的過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長大成人就是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在這30年裏,你付出各種努力,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確立人生坐標。所謂三十而立,可以看成這樣一個人生階段:經過上學、就業、婚姻等不懈追求,到30歲的時候,對自己需要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其實現路徑,有了比較清晰的預期。
第二個「30年」,表現為一個「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這30年是人生最耀眼的階段。一個人通過履行社會責任,爭取社會地位,獲取社會身份,盡心竭力作出自己的職業貢獻。所謂功成名就,一般說的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事。不過,這很容易造成一個錯覺,彷彿人生就是為這30年而設計的,前為序幕,後為續章。其實不然,人生不同階段,各有各的精彩。青年的擔當,中年的責任,老年的價值,在在不可偏廢。
第三個「30年」,進入一個「向內尋找」的過程。人生到了這一階段,應從消化社會經驗中體現自己的人生意義,進退自如。這是一段最能客觀衡量人生價值的時光,職業生涯籠罩在你身上的光環漸漸褪去,生命的質量完全取決於自身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這時候,需要多花些時間與自己在一起,了解你是誰,你的興趣和優勢在哪裏,從容前行。人這一輩子,如同坐飛機,飛行的高度和距離,是由航路決定的。但無論你飛得多高多遠,重要的是平安降落。
如果說第一個「30年」,你來到這個世界,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為頂天立地;第二個「30年」,你融入天地人間,奮發進取,實現自己的追求,是為上天入地;當你到了第三個「30年」,天人合一,行雲流水,則為順天應地。哲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因此,在人生的賽道上,第一個「30年」是起跑,第二個「30年」是衝刺,第三個「30年」才站上人生的頒獎台,展現你此生的價值。
常聞臨退休之人,受退休恐懼症困擾。他時不時會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嗎?仔細想想,不這樣,又能怎樣呢?國家把法定退休年齡定為60歲,說明一個人到60歲的時候,社會需要你扮演的角色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不管你身體多好,精力多旺盛,如果還是一副壯志未酬的樣子,還要去社會上蠢蠢欲動,顯然不合時宜。此時理應靜下心來,好好盤點一下職業生涯的得失,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走好餘下的人生路。
職業生涯這30年,是前30年「向外尋找」的結果,更是後30年「向內尋找」的起點。人生一世,重在孜孜不倦,不輕言放棄,也不一味強求。當年張大千在成都文殊院留下名聯「人到萬難須放膽,事當兩可要平心」,或可作為人生旅途的指南:當面臨極其困難的境況時,要拿出勇氣,大膽地去嘗試和行動;而遇到兩難抉擇時,則要保持心態的平和與冷靜,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去分析處理問題。
《聖經》有言:「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這是俗語「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出處,揭示了世事的循環和生命存在的意義。人類任何行為、慾望和困境,本質上都是不斷重複的,以往發生過的事情,今後還會以某種類似的方式發生。這種永恒的循環,難免陷入人生徒勞的虛無感,但一代一代,終將前行。
以這樣的心境,再讀羅伯特·弗洛斯特《未選擇的路》,便有了更深的感悟。每一條路,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風光,導向不同目的地,但在歷史長河裏並沒有實質區別。無論我們選擇哪一條路,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它們同樣美麗誘人,同樣留下被人踏過的痕跡(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此時此刻的人跡罕至,何嘗不是彼時彼刻的摩肩接踵。人生路上,我只管行走,上帝自有安排。
生生唯不已 浩浩如江河
只道光陰迫 焉知歲月多
合當千古事 不過一蹉跎
唱好今宵曲 等閒昨日歌
隨風辭舊影 逐夢到山阿
見步且行步 滄桑奈我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