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當慢性病患者需每月翻山越嶺兩小時才能覆診,當孩子因不懂飲水衞生頻頻生病,一群香港學子能做些什麼?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們用行動給出答案。他們跨越重洋走進斯里蘭卡,直面醫療資源短缺與衞生認知薄弱的困境,改善當地居民生活。
智能醫療系統上線破解山區就醫難題
科大學生今次通過「視野無界」計劃,遠赴斯里蘭卡,在哈普塔萊(斯里蘭卡高山地區)推行遙距醫療,以及與凱拉尼亞大學醫學院啟動的「社區衞生協作計劃」合作。
科大生命科學部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一年級生陳愷俊所在的團隊主要負責為斯里蘭卡哈普太利地區開發智能線上醫療系統(Telemedicine),他們此行的目標是為偏遠地區提供醫療服務,協助管理和整理病人資料,以及建立平台讓病人同醫生可以輕鬆視像通話。
哈普太利地區的居民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低血壓等慢性病,需要定期覆診,然而當地交通不便,村民從山裏去看醫生,需要「攀山涉水」,且往返時間差不多需要約兩小時,非常耗時。與此同時,該地區語言複雜,當地語言並非只有一種,同學與村民之間存在一定語言障礙,加之當地網絡不穩定,村民對電腦操作也不熟悉,這些都給推行線上醫療平台帶來困難。
面對這些問題,陳愷俊與團隊成員首先去了解當地的困難和環境,並準備所需物資。他們的團隊先購買了相關設備和用品,搭建基礎網絡設施。陳愷俊回憶,當時他與團隊成員步行一個小時的山路去購買了所需的櫃,然後再與教授合作將物品再人手搬運回村莊。
在解決網絡問題上,由於網絡不穩定,陳愷俊與團隊成員購買了天線嘗試解決。由於當地設施有限,他們嘗試用一根棍架設天線。就這樣看似簡單的操作,卻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網絡。
被問及醫療系統是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陳愷俊提到,該系統沒有加入AI,這是因為AI對計算資源要求較高,且當地村民不熟悉電腦操作,團隊首先要做的是讓他們適應和願意使用電腦數據來解決醫療相關問題,這比開發軟件更有挑戰。
在當地學校協助下,數碼科技可跨越傳統通訊障礙,將醫生直接帶到村民「家門口」。學生團隊進入當地社區,教會了村民使用線上視訊系統與電子病歷檔案。該系統目前已連結當地醫生與村民,每周提供固定診療時段,並建立電子病歷追蹤機制。
「衾棉胎」卡牌遊戲傳知識飲水衞生教育走進社區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二年級生(延伸主修人工智能)何莉筠所在的團隊則與斯里蘭卡當地著名的海拉利大學醫學院合作,開展關於社區衞生的協作計劃。她與團隊成員通過實驗發現,當地飲用水細菌含量很高,含有大腸桿菌等,同時超過一半的當地人飲水前不會殺菌。
何莉筠與團隊成員通過與當地醫學院學生聯手,透過舉辦細菌染色實驗工作坊、傳統花草茶推廣,以及設計獨特的卡牌遊戲,教育當地學生認識正確處理飲用水的方法。
何莉筠所在的團隊設計的卡牌遊戲靈感來自香港的傳統遊戲「衾棉胎」。這一卡牌遊戲能讓不同年紀、性別的人在玩的過程中明白玩法、享受樂趣。團隊藉助卡牌向他當地居民解釋遊戲中不同元素的設計原因等。該遊戲設計減少了文字量,十分方便低齡的小朋友理解。
至於細菌染色實驗工作坊,何莉筠團隊準備了小道具和徽章,賦予小朋友「水偵探」的身份,提高他們參與煮沸水行為的積極性,還帶他們觀察顯微鏡,接觸平時難以接觸的器材,展示水中的細菌和其他樣本如植物、動物細胞等。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何莉筠認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語言障礙。因為該地區主要使用當地方言,英語水平不足以進行順暢的日常交流,而玩遊戲過程中特別需要溝通和言語交流,因此言語對整個項目實踐產生了顯著影響。不過,所幸有當地的醫科學生全程參與翻譯和教學,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活動結束後,小朋友還通過寫紙條向團隊成員「說再見」。
跨越國界的收穫學子成長與當地改變共現
何莉筠在回憶此次經歷時還說到, 在斯里蘭卡的小朋友們,雖然他們知識和英文水平可能不高,但在學習過程中非常感興趣,會熱情回應和主動發問,通過醫科生翻譯,團隊能解答他們的疑問。這次經歷也加深了他對不同地區環境健康相關問題的認知,提升了溝通和跨國合作能力。
項目實施後,當地學生和居民對食水安全的認識有明顯提升。在工作坊開始時,通過簡單的選擇題測試,大概大半同學能答對,而到工作坊結束後的開放性問題,即使是較難的問題,小朋友也能較快回答出來。
她提到,在學校活動時恰逢一位小朋友生日,他們和當地學生一起合唱生日歌。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生日歌旋律竟是相同。科大學生與孩子們共同度過這一難忘時刻,為此次項目活動增添許多溫度。
十年 「視野無界」:搭建平台,助力學子海外實踐
「視野無界」計劃已成立超過十年,為本科生提供創新平台,並為資源貧乏的社區開發有關醫療健康的科技,以學生的創意和創新方案,解決當地居民的健康難題,創造長遠影響。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教授、視野無界始創總監周迎表示,該計劃已培養超過500名學生,與20多個合作夥伴合作,在世界多個地區落實推廣不同項目,受惠居民過千。
周迎進一步指出,他們的工作重點包括推行線上醫療,讓偏遠地區普及基本醫療,亦運用流動數碼科技和人工智能,幫助量度公共衞生項目的成效。數碼科技能縮小健康差距,正如此次遇到的天線難題一樣,能讓醫生 「走到」偏遠地區居民門口。
周迎強調,項目同時注重可持續性,與當地的醫療機構、學校、社區領袖等合作,培養當地的社區領袖和青少年,讓他們在學生離開後繼續推行項目。儘管學生在當地停留時間有限,但所有項目需要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想出方案,教授僅為他們提供支持。這樣的安排能夠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思维,以及提升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斯里蘭卡架起的天線正在傳遞信號,玩過的卡牌遊戲仍在當地流轉。科大學子留下的不只是便捷的醫療系統和知識,亦讓當地人相信,改變能發生,他們也能夠觸達健康生活。
(採訪及撰文:章芸菲|攝影:麥鈞傑|視頻拍攝及製作:福瑞士、羅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