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在中國跑通的短劇模式,換上歐美演員,便能快速複製到海外市場,同樣能掀起熱潮。」內容科技公司Content Republic Limited的製作負責人馮祚臨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當下短劇出海的路徑依然如此。同樣的故事模板,只需更換外國演員,內容便能迅速復刻上線,現在西方短劇拍攝甚至盛行歐美演員來華拍攝模式,劇組能省成本,歐美演員能獲得演出機會。
「國內短劇歷經五年迭代,無論觀眾或從業者,對故事架構和模板演進都已駕輕就熟。」馮祚臨表示,內地驗證成功的敘事模式在海外同樣奏效,畢竟底層民眾對情緒爽感的需求本質相通。
而中國月產3,000部微短劇與海外月產百部的產能鴻溝,正為出海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堅實基礎。中國短劇出海形成三級演進模式。馮祚臨進一步闡釋:翻譯劇以中文原片搭配多語字幕低成本試水;翻拍劇依託成熟劇本由海外演員本土化重製;原創劇則具備高風險高回報屬性,目前多由頭部平台操盤。
馮祚臨透露,當前盛行歐美演員來華拍攝模式,既能保留中國模板精髓,又可控制跨文化成本,「平均一部劇整體預算能下降30%。」她說,對於海外演員而言,具體的收入雖然和在本國拍攝的收入相差不大,但短劇確實給了很多海外演員演出的機會,尤其很多演員以前沒有機會演戲,如今有不少都能擔綱主角。
「爽感」仍是全球通行證
馮祚臨表示,海外市場目前以IAP付費短劇為主流,付費短劇核心在於情緒傳遞,即便製作層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只要情緒飽滿、故事新穎,觀眾就願買單。她指出,當下眾多海外短劇公司仍靠翻譯劇或低成本製作維持運營。
「觀眾渴求的是強情緒刺激,與製作精度無關。」數據佐證顯示:2025年女頻劇(女頻為網絡用語,指女性頻道)中情感、都市、逆襲題材佔比超70%,粗糲卻高密度的「爽感」設計仍是全球通行證。在她看來,短劇本質是草根內容生產,對精英化創作存有天然警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