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在國外大多生活優渥,此為出發回國前南僑機工的合影。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
●南僑機工張金炳拍攝的桂越公路照片。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
●1939年,19歲的陸漢初告別馬來西亞的家人,成為第三批南僑機工。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
●張華展示爺爺張金炳當年和其他南僑機工同仁的合照。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
桂越公路的線路圖

【編者按】抗日戰爭持續十四年,海外華僑從未缺席。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愛國僑胞慷慨捐資捐物支援前線;擁中共背景的僑團更在國際場合揭露日軍侵略暴行。

1933年長城抗戰後,《八一宣言》率先號召華僑共赴國難,數百個海外僑團迅速成立,募捐工作因而持久且有序。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華僑不分黨派,持續大規模捐贈,甚至遠赴前線,以生命捍衛家國,生動詮釋「身在異邦,心繫中華」的民族精神。

本系列通過檔案揭秘、人物口述與走訪調研,還原80多年前海外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生動史詩,致敬他們的愛國壯舉,喚醒大眾對那段集體記憶的珍視。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中國沿海港口先後淪陷,國際物資無法運抵中國戰場。1937年至1945年,中國與國際社會合力開闢新運輸線,新疆——蘇聯運輸線、滇緬公路、桂越公路、滇越鐵路、駝峰航線、史迪威公路接連投入使用,源源不斷的援華物資抵港待轉運。1939年僑領陳嘉庚發起招募,3,900(國新辦2015發布會數據)多名南洋華僑青年毅然告別優渥的生活,分15批穿越烽火,其中9批經越南海防、河內,從鎮南關(今友誼關)踏入國門,奔赴滇緬公路與桂越公路的生死運輸線,以血肉之軀將75萬噸(含滇緬公路45萬噸)作戰物資運送到前線。●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這張照片是爺爺最珍貴的記憶。」53歲的張華,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着爺爺張金炳遺留下來的相冊,鄭重地指着照片中翻覆的道奇軍用卡車對記者說。她直視記者的眼神,好像在確認記者是否也同她一樣,看到了她眼中爺爺熱血澎湃的那個年代。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尾聲,日軍突襲大亞灣迅速搶佔了廣東惠陽、增城和廣州。是月底,廣州港與武漢先後淪陷,中國本土海運補給線最後一個大動脈——粵漢鐵路,被徹底截斷。人民網數據稱,自七七事變至廣州淪陷的15個月中, 粵漢鐵路共運送部隊200萬人次,軍用物資超過70萬噸(台《中華科技史學會刊》第23期刊載有關數據認為,軍用物資量為54萬噸)。陳嘉庚在《南僑回憶錄》中記述:「海口(海運港口 編者註)概被敵侵佔、外貨可入口者,只靠香港安南(越南北部舊稱 編者註)兩路而已。」這令滇緬、桂越公路,成為了中國獲得國際補給的重要通道。

華僑青年踴躍報名

1939年2月7日,僑領陳嘉庚以「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身份,在新加坡發布通告正式招募南洋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運輸工作。

一直忙於抗戰勸募、與叔父僑居馬來西亞從事會計工作、25歲的張金炳此前從未摸過方向盤,「爺爺馬上就去報名學車,一個月就拿到了駕照。」張華說,「太叔公急得直流眼淚,但爺爺決心已定,太叔公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出發了。」

1939年2月回國的林福來,服務於西南運輸處第十四大隊,負責從下關把九大隊從滇緬公路運抵的軍火和汽油等抗戰物資轉運昆明。沿途山高谷深,坡陡彎急,路面狹窄,一次他在運送軍火時與對向車輛迎面相遇,為避免撞擊急轉方向,整輛車翻落山谷。21歲的林福來被拋出駕駛室重重摔在地上,還遭彈藥箱砸傷,小腿被剜去一塊肉,所幸未引發彈藥爆炸。

年僅19歲的陸漢初是第三批回國南僑機工。為避開日軍空襲,他與戰友需在月夜搶運物資,若運輸路線燈火管制,只能依靠月光行駛。其侄子陸小光回憶伯父講述當時的情況:「前車尾部掛白布,後車跟隨辨識方向。」

千餘南僑機工埋骨青山

機工們的任務區會跟着需要進行調整。陸漢初也參與過桂越公路的物資轉運,主要將越南同登的物資送至龍州後改由水路送抵前線。雖不如滇緬公路出名,但桂越公路仍然是抗戰物資運輸的主動脈,據《廣西公路運輸史》記載,1938至1940年間,桂越線共運送物資超30萬噸,兵員15萬人次。

「日本飛機經常追炸伯父他們的車。」陸小光說,伯父與戰友針對敵情以「三快一慢」應對:裝貨快、啟程快、躲避快,行經敵機活躍區則減速行駛。

桂越公路路況兇險,如龍州「鴨水灘」一帶,事故率超過70%,令人聞之色變。「爺爺也曾翻過車,但是他活了下來。相比於其他犧牲的機工戰友,他幸運很多。」張華依然記得爺爺常說,「那時候出任務,平均每三輛車就有一輛回不來。」

奮戰於滇緬公路的林福來與戰友們,也經常在完成運輸工作後義務搜尋犧牲戰友的遺骸。三年中收殮的遺體就有一百多具。由於不知死難者名字,只能就地掩埋時插根樹枝或放塊石頭留作記號。如今,犧牲者中絕大部分人的埋葬地已無從可考,能犧牲在國土上,就算是「回家」了。

2015年國新辦在發布會上公布訂正了犧牲南僑機工人數為逾1,800人。

抗戰期間華僑的主要貢獻

【華僑數據】抗戰時,中國於海外華僑約800萬人,其中約400萬人以義捐、義演、義賣、僑匯、認購國債等多種方式為祖國抗戰捐款捐物籌措軍費。

【抗日僑團】世界各地各種抗日團體最多的時候達到了3,940多個。

【捐贈匯款】捐款總計超過13億元,僑匯達到95億元以上,佔到當時中國軍費的43%。認購各類救國公債達11億元,佔國民政府戰時公債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

【投資建設】積極投資國內的經濟建設,創辦了適應抗戰需要的企業,總投資額達到16億元。

【回國參戰】美國廣東籍僑胞4萬多人;美、加、菲等國航校大批飛行員回國參戰,佔當時中國殲擊機飛行員四分之三,成為中國空軍的作戰主力。

【海外抗日】參加東南亞各國義勇隊的華僑,總數保守估計在2萬至3萬人之間。其中僅「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就有1,000多名華僑犧牲。

【參加盟軍】1.3萬餘名華僑參加了美國陸軍,約佔當時旅美男性華僑總數五分之一以上。

【南僑機工】南僑總會招募了海外超過3,900名華僑司機和修理工,將75萬噸作戰物資運送到前線。其中大約1,800多人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