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索要捐款和捐物,華僑青年回國抗戰的熱情,並未獲得國民黨當局的重視。在投身西南運輸處後,國民黨當局承諾的補給、醫療等均成了空頭支票。據戰後不完全統計,3,900餘名南僑機工,因瘧疾、轟炸以及山路險峻而殉職者,達1,800多人。這意味着,病凍等非戰鬥減員也是造成機工犧牲的主要原因之一。

承諾淪空文 機工飢寒交迫

陳嘉庚在《南僑回憶錄》一書中記述,廣州淪陷後,西南運輸處主任宋子良在新加坡組建「西南運輸公司」,並向陳嘉庚提出代為招募機工的請求,其保證稱:「除薪水外膳宿衣服醫藥概由政府供給。」惟當南僑機工回國才發現,根本無法獲得基本保障。有人給陳嘉庚寄信稱,「待遇甚劣,不依照所約辦理,如寒衣宿舍醫藥均缺乏,各站辦事人乏精神,手續繁瑣,遲慢,站段無車屋,救濟車及修理器不備,辛苦難以言狀,常有貨車損壞停於山地無人處,車上機工飢寒至兩日之久。」

官樣文章卸責 委員長不制妻弟

據雲南省檔案館保存的《華僑機工吳再春烈士殉職紀念碑文》顯示,1939年7月吳再春在滇緬公路運輸途中因衣衫單薄被凍死,引發僑界震動。《南僑回憶錄》記載,陳嘉庚立即向國民黨西南運輸處交涉,卻遭否認並指責機工誇大其詞。陳嘉庚隨後特委派南僑總會副會長劉牡丹歸國視察。劉在報告中指出,機工「面無血色,帶病含淚,目不忍睹」。陳嘉庚心急如焚,隨即籌募善款購置棉衣、藥品等,並向西南運輸處及重慶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提出改善僑工待遇建議,惟因西南運輸處主任宋子良為宋美齡之弟,多番交涉均未獲實質回應。陳嘉庚在回憶錄中憤懣憶述:「並電重慶軍事委員會,告以滇緬路車站設備不周,辦理不善,請速改妥,雖屢蒙覆電嘉獎,第不過官樣文章敷衍而已。」半年後重訪,機工處境依然未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