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無家者並不總是在街頭乞討或在地鐵列車中躺臥,根據紐約市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一無家者的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年人擁有工作,但即使他們的收入達到每年4萬至5萬美元(約31.4萬至39.25萬港元),卻仍無法負擔紐約高昂的住房和租屋成本。《紐約時報》形容「有工作無家者」在美國太普遍。
《紐時》指出,這些「有工作無家者」可能是身邊的清潔人員、廚師、圖書館管理員、調酒師、消防員、外賣員,有些人甚至是為紐約政府工作的公務員。這些人或是有穩定工作的單親媽媽、第二代移民,亦有受病痛折磨的家庭。這些「有工作無家者」每日和其他工作人士一樣,早晨換上制服出門通勤,到公司打卡上班,然而他們在下班後卻無法回到真正的「家」,而是走向政府或非牟利組織營運的「就業型庇護所」
租金太貴 就業型庇護所興起
《紐時》認為,「就業型庇護所」的興起,是紐約中產階級逐漸被掏空的最具體象徵。更差的情況是紐約的「有工作無家者」通常愈是努力,生活成本反而壓得他們更難受。
然而美國其他城市的同類情況亦不樂觀。記者戈德斯通撰寫的著作《我們無處容身》收錄亞特蘭大多名「有工作無家者」的經歷,亞特蘭大2010年至2023年的租金中位數飆升76%,城市迎來復興卻沉重打擊低收入居民。戈德斯通批評政府對無家者的定義狹隘,僅局限於在收容所棲身或流浪街頭的群體,實際數據應該是官方數據的六倍,超過400萬人。
戈德斯通在書中講述,莫里斯和娜塔莉亞夫婦因無法負擔首都華盛頓的房租,在2013年搬到亞特蘭大,但這一決定卻令他們陷入另一個深淵。夫婦二人育有3個孩子,其中一名患自閉症,因此對附近的學校有要求,但殘酷的租房市場又迫使他們不斷搬家。其後娜塔莉亞又因精神方面的問題,被醫生建議減少工作時間,隨之而來的收入縮水,令家庭徹底陷入崩潰,不斷滑向破產邊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