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吉林省長春市有一條街格外熱鬧,它就是新民大街。踩着青銹相間的步道,抬頭望見琉璃瓦屋頂,轉身便撞見電視劇《人世間》中熟悉的門廊——長達1,445米的新民大街,此刻彷彿一本攤開的城市傳記。十三座塵封的老建築悄然推窗,十三個口袋公園安坐於綠蔭之中,邀請行人展開一場名為「新民漫遊計劃」的時空對話。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冶、林凱 長春報道 部分圖片由長春文廣旅局提供
開街首日,遊客人次即達23萬。走近這些建築,獨屬於那個特殊時代的記憶清晰可見,當年「偽滿國務院及四部一法」就聚集在這條大街的兩側。歷史雖無法塗抹,卻能重新書寫。由長春市政府主導的「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並非僅是翻新或凍結,而是理念明確,直指核心:如何使歷史的「原稿」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成為可閱讀、可參與、可共鳴的「活態文本」。
一條街道的百年轉身
作為吉林省首條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的街道,踏入新民大街,就彷彿踏入了一條時光隧道,一頭連着往昔的厚重歷史,一頭繫着當下的蓬勃活力。歷經歲月洗禮,如今已成為融合歷史文化與現代休閒的漫遊之地。
來新民大街觀歷史建築,可以從新民大街的「文化廣場」地鐵站開始,不遠處的「地質宮」是偽滿時期規劃中溥儀的「皇宮」,但當時只打了地基,如今這裏歸屬於吉林大學,裏面有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還有黃大年紀念館,真實記錄並還原了七年間黃大年教授的工作點滴。
新民大街由北向南,還坐落着民間常說的「八大部」中的大部分機構,如偽滿軍事部、司法部、經濟部、交通部舊址,以及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偽滿洲國綜合法衙舊址,曾經作為偽滿「新京」的政治經濟中心,新民大街見證了太多歷史的風雲變幻。如今,這些承載着厚重歷史的建築以全新的姿態融入了城市當中,亦有許多全國各地喜愛歷史和建築的遊客來此,對於他們來說,新民大街更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寶藏之地。
遊客可以帶着相機和筆記本,逐一探訪「八大部」舊址,仔細觀察建築的細節,透過那些獨特的建築設計,想像當年的場景,探尋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
展現古今交融的魅力
改造後的新民大街,兩側十三處院落圍牆被拆除,釋放出4.5公頃空間重歸城市懷抱。老建築在嚴格保護風貌的前提下,注入了當代生活的蓬勃氣息,展現古今交融的魅力。其中,尤以長春日報社舊址改造而成的「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最引人注目,堪稱漫遊新民大街的必打卡地。這座博物館巧妙融合民族風格與現代功能,外觀設計別致,予人宏偉壯觀之感;館內則運用全息投影、互動屏等科技手段,使百年歷史變得觸手可及、生動可感。
館內常設五大展覽︰《新民更新》《長春故事》《長春時間》《城市之光:先生北上》《長春非遺》,以「一條街、一座城、一群人」的思路,從多重維度構建城市記憶圖譜,串聯長春歷史的脈絡與情感。
漫步在新民大街,別忘了留意街邊那些小巧精緻的口袋公園,它們就像城市的綠色明珠,鑲嵌在歷史建築之間。在這些公園裏,有老人們在石桌上專注地下着象棋,棋子的起落聲彷彿是歲月的鼓點;孩子們則在一旁嬉笑玩耍,為這條老街增添了許多生機。找一處長椅坐下,閉上眼睛,感受着從老建築間穿過的微風,夾雜着樹葉的清香,瞬間驅散了夏日的燥熱。
消費中感知歷史年輪
當然,這裏亦適合年輕人漫遊與消費,因歷史不再是課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用餐體驗中可觸可感的背景敘事。改造後的新民大街吸引了二十多家特色品牌入駐,其中包括吳彥祖咖啡、蛋魂蛋堡、三旬糖水、馬尾咖啡等十三家在東北首度落位的品牌,還有言幾又書店、宋洋美術館、言木茶書院等充滿特色的文化體驗場所。
對於年輕人而言,新民大街的歷史教育是「沉浸式」且「無壓力」的。清晨的陽光裏,「吳彥祖咖啡」的香氣飄過老青磚,與「言幾又」書店的書墨味混合在一起,成為這條街早晨獨有的迷人氣味。天色漸暗時,「yamu餐吧」的熱鬧氣息在明亮的玻璃窗邊蕩漾,把老街自清晨至夜晚的變化映照成一幅活生生的畫。
在人聲鼎沸之處,歷史正在被重新咀嚼。「在這裏擺攤,感覺像是在和整條街對話。」手繪建築明信片的攤主小鹿一邊蘸着顏料一邊說。咖啡館裏,遊客張小姐端起一杯拿鐵,對着身後的老建築按下快門。
打卡《人世間》取景地 鏡頭裏的新民大街
分享一個「冷知識」,新民大街還出現在熱播劇《人世間》當中,吉林大學地質宮的紅柱綠瓦在劇中化身吉春火車站,成為周秉昆迎接親人歸來的情感地標。「每次拉遊客到『地質宮』,十有八九要聊《人世間》。劇裏『吉春火車站』,拍的就是這兒!」長春的士司機鍾師傅表示。
除此之外,劇中多次出現長春地標建築︰偽滿皇宮博物院、長影舊址博物館、54路有軌電車……偽滿軍事部舊址的紅磚牆記錄過鄭娟匆匆的腳步,經濟部拱窗下回蕩過周秉昆與工友的談笑,這些凝固的「興亞式」建築,在鏡頭裏展現着最矛盾的美學張力,這些都成了如今熱門打卡點。
從吉林大學地質宮向南,沿着綠蔭長廊步行可直達南湖公園。劇中冰上定情的湖面,夏日已變身為荷塘——睡蓮鋪展如翡翠,四亭橋倒映在碧波之中。租一艘腳踏船划過湖心,風裹挾着水汽輕撫臉頰,東北的清涼在此刻具象化。周蓉騎車經過的林蔭路,如今仍是夏季午後光影最美之處。斑駁樹影灑落在地磚上,如同時間的碎片。傍晚時分,可登上54路文旅專列,車廂載着東北虎造型的抱枕,駛向長影博物館。車內皮影戲正上演,窗外新民大街的輪廓在暮色中漸次亮起暖光,猶如劇中的夜景重現。
街名漂流記一條街的百年風雲註腳
●始建於1933年,起名「順天大街」,偽滿洲國諸多最高行政機關均建於此。
●1946年,街名根據孫中山三民主義改名「民權大街」。
●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新民大街,一直沿用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