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就這宗釀成一家四口死亡的倫常命案,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指出,案中死者可能受情緒病困擾,因此市民應正視情緒病的問題。他指出情緒病如抑鬱症,並不是單靠行山食飯便會令人回復開心,此病可以無聲無息影響病人的行為甚至思考能力,令患者對生命感到無助和絕望。

馮浩堅表示,抑鬱症是一個十分嚴重、牽涉身理和心理等頗為複雜因素的疾病,未必能單靠個人的意志便可輕易克服和解決。如市民發現身邊的人士,持續受到情緒病困擾,出現無故失眠、失去動力甚至乎有自殺的念頭,甚至乎閣下亦受到一些情緒的困擾,便應盡早找人傾訴,尋找專業人士幫忙,可以找社工、非牟利機構、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馮洗堅表示,情緒病可以醫治,如果及時獲得適當治療,患者可以完全康復,希望類似的悲劇不要再次發生。

家庭及親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漢明指出,人生路途上,每個人必然會遇到困難或困擾,最重要是曉得面對、處理和解決,千萬不要拖延及逃避,原因是困難愈拖延而沒有解決,便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最後自己會「頂唔順」而爆煲。他形容情緒病是一種「思想病」,通常是一個人過度地想一些負面、不快的事情,久而久之便會鑽牛角尖,猶如被囚在「思想監獄」無法走出。而當一個人長期有負面情緒,情緒便容易被身邊的事物引發,更甚者如智能手機的觸控屏幕:「一碰就着」。因此他估計,男死者可能受長期困擾沒有求助,特別是中國男性,一般面對問題會獨自面對鮮有求助,因求助便是弱者、是懦夫的行為,因此選擇死捱死頂,把自己鎖困而迫入牆角。

對於案中三母子疑遭男死者無辜殺害,一家四口共赴黃泉,司徒漢明指出自殺已是不理智的行為,當自己遇上困難,還要選擇傷害身邊的親人,情況令人悲痛。但他認為,當情緒引發致極點爆煲,當事人也失去了理智和失控,從而做出失常行為。而要做到傷害身邊的親人,會有兩個十分極端的想法和做法,一是與家人關係欠佳,因仇恨而作出傷害;另一種是因雙方關係密不可分,在自身覺得生無可戀下,認為留下親人會令他們痛苦,只好「帶埋」他們一起走,司徒漢明形容是一種十分極端及鑽牛角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