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善冠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唯一一頂皇帝金冠。
●金蓋金托玉碗出自萬曆帝棺內西端北側,白玉製成。
●十二龍九鳳冠上現存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珊瑚珠18塊,冠總重2,595克。
●烏紗翼善冠
●「印象大明 世遺華章」文物展上展示的服飾。
●定陵共出土4件金爵,展出的這件爵深腹短尾,含金量95%。
●民眾在「印象大明 世遺華章」文物展觀展。
●大碌帶現存祖母綠寶石20塊,石榴子紅寶石91塊。

2025明文化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明十三陵管理中心、首都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同期聯合舉辦「印象大明 世遺華章」文物展覽,將稀世長卷《出警入蹕圖》與明代文物瑰寶同陳一廳,以禮制、生活、器用、文脈四大篇章為經緯,多角度展示明代璀璨文化藝術和卓越工匠技藝。一件件明代文物珍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長河,共赴這場跨越600年的文明之約。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

帝王儀仗不僅是禮制文明的反映,也是權力美學的動態展演,宮廷中的禮制器物更是解讀宮廷政治美學的關鍵。通過文物,觀眾可穿越時空,窺見明代宮廷生活中禮儀與權力、規範與自由的相互交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展出的明代珍品,從禮制儀軌到宮廷生活,從軍事器物到文化藝術,勾勒出明王朝璀璨的文明圖景,既是禮制文明的具象凝結,亦是數字時代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解碼。

迄今出土唯一皇帝金冠亮相

展覽中最耀眼的「雙星」莫過於金翼善冠和十二龍九鳳冠。翼善冠為唐太宗李世民創製並開始戴用,由於兩個角像善良的「善」字,因此得名翼善冠。金翼善冠出土時裝在一個圓形木盒內,放置在萬曆棺內頭部北側,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唯一一頂皇帝金冠,彌足珍貴。整個金冠由前屋、後山、兩角(對稱,俗稱紗帽翅)三部分組成,全部用金絲編結而成,重826克。

金翼善冠前屋用518根直徑0.2毫米的金絲編織而成,後山用334根金絲分三塊編織,嵌二龍戲珠。龍身兩側以粗金絲為骨,採用傳統的掐絲、累絲、碼絲的方法進行焊接,二龍昂首相對,中間嵌一火珠。花絲製成三至四種大小不同規格的龍鱗共計8,400片,用於龍身粗細不同的部位。龍身曲屈盤繞在後山上,尾部上翹貼在二折角上,四足有屈有伸,有凌空之勢。

鳳冠是皇后的禮帽,在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定陵出土的四頂鳳冠,分別為「十二龍九鳳」、「九龍九鳳」、「六龍三鳳」、「三龍二鳳」。十二龍九鳳冠屬於孝靖皇后王氏。孝靖去世時以皇貴妃的身份被葬在十三陵陵區的東井,後來她的孫子明熹宗(德陵墓主)即位後,將她追封為皇太后,並遷葬定陵,同時補充了三箱隨葬品,其中一箱放的就是十二龍九鳳冠。

鳳冠上部呈扁寬狀,漆竹胎,金口圈,冠上飾十二龍九鳳。正面頂部嵌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上下各一鳳。龍或昂首升騰,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馳,姿態各異。鳳作展翅飛翔狀。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全冠現存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珊瑚珠18塊,冠總重2,595克。

大碌帶為定陵地宮萬曆棺內西端南側出土,用雙層黃色素緞內夾皮革一層製成帶,帶上縫綴20件嵌寶金飾件,中心鑲「祖母綠」一塊,四周嵌石榴子紅寶石及珍珠,在帶下有一片絹上有墨書題字「寶藏庫取來大碌帶」。大碌帶現存祖母綠寶石20塊、石榴子紅寶石91塊、朽珠4顆。

金樽玉碗中窺王朝禮儀

器物映射着權力,可以從中解讀當時的軍政制度。據記載,萬曆皇帝很喜歡喝酒,定陵出的文物中含有不少酒具也印證了這種說法。定陵共出土4件金爵,展出的這件最為精美。爵深腹短尾,一側附方形把,含金量95%。爵腹外壁壓刻半浮雕式的二龍戲珠及海水江崖流雲紋,爵底外壁刻字一周:「萬曆年造足色金重五両一錢七分」。

金蓋金托玉碗出自萬曆帝棺內西端北側,白玉製成,碗壁圓潤光滑,薄而通透。玉碗的下面是黃金打造的碗托,飾有祥雲和龍紋的圖案。玉碗上方有一個和碗口嚴絲合縫的金碗蓋,用黃金鏤空鑄造了環繞的蛟龍戲水造型。在碗蓋頂端方便手揭開蓋子的凸起部位,獨具匠心地設計成了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的盛開之處還有一顆璀璨奪目的大紅寶石。

明代藝術以器物、書畫等物質載體為舟,載着千年文脈。從巧奪天工的工藝技法到自成一格的美學範式,既有對傳統精髓的虔誠守望,又有西學東漸浪潮下的大膽革新,古老的藝術基因在時代的淬煉中熔鑄新生,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傳承,綻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