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法及繪畫同根同源,承載着數千年的文化藝術精髓,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書畫同源」「書畫同法」「書畫同體」這一藝術命題,自古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歷代藝術家亦在不斷探索書畫之間的內在聯繫——書中有畫的意境,畫中有書的韻味,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體系。這種交融共生關係,既深深植根於傳統,又不斷激發創新突破的藝術實踐。作為「中華文化節2025」的重點活動,「書寫的力量」展覽昨日(25日)假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1至5號展覽館啟幕,由即日起至7月31日展出60位本地頗具代表性的書畫名家的百餘件精品力作,通過當代視角重新詮釋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精髓。觀眾可在此領略書畫藝術的微妙關聯與創新表達,並體悟千年書寫藝術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力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丁寧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北山彥
「書寫的力量」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協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陳詠雯、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鄭培凱、紫荊文化集團董事胡賢政、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林天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容浩然、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組主席趙志軍等嘉賓共同為展覽揭幕,見證這場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藝術盛事。
甲骨流韻 文脈永續
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致辭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書法與繪畫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自古以來相互交融,形成了書畫同源的深厚傳統。書中有畫的意境,畫中有書的韻律,二者相輔相成,構成獨特的藝術語言。這種緊密聯繫不僅體現了傳統美學的精髓,更激發了當代藝術家扎根傳統、勇於創新的藝術實踐。」他介紹道:「『書寫的力量』展覽是香港文聯為本屆『中華文化節』精心籌備的十項重點活動之一。展覽匯聚了60位來自香港各界的頂尖書畫家,以及不同領域的藝術愛好者,充分展現了香港文化的多元與包容。參展作品既呈現傳統筆墨的深厚底蘊,又融合了當代藝術的前衛元素,彰顯了香港藝術家卓越的創造力與國際視野。展覽後續更將推出一系列延伸活動,包括專題研究會、書畫示範工作坊及公眾體驗課程,致力將書畫藝術推廣至社會各階層。」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鄭培凱致辭時表示:「漢字系統3,500年前已形成,通過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構成,漢字不僅是工具,更是凝聚民族和文化的精神載體,融入中國人的血肉。漢字發展為書法藝術,與繪畫同源,均以筆墨紙硯展現藝術精神。二十世紀後,中華藝術在傳統文化精神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繪畫方法,形成傳統與新式表達並存的百花齊放局面。二十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發展輝煌、藝術多元的時代,民族文化傳統是藝術表達的底蘊和力量來源。」他特意提及日前舉行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認為今次展覽與甲骨文展覽相繼舉辦,展現了從甲骨文到當代書寫藝術的傳承,預示民族文化與藝術的輝煌前景。
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林天行稱,生活中很多力量是無形的,但書法的力量是「有形」的。「今次展覽內容豐富,不僅有傳統書法的呈現,還融入現代科技元素,如電腦影像、雕塑、AI等,且均圍繞中國漢字和書寫方式進行表達。」他期望通過展覽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文字和書寫的力量。
書寫無界 多元共生
林天行本次展出《漢字起源(一)》及《宅茲中國》兩幅作品,他同時也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他表示,策劃此次展覽為自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我以前通常都是在策劃書畫家的展覽,參與者都是我在行業裏熟悉的,但這次展覽匯聚了香港不同行業的代表。我相信這在香港也是前所未有的。」
他認為,此次展出的作品無論採用了何種材料和媒介,它們都圍繞「書寫」二字產生了一種力量,也形成了一種多元碰撞。「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都會通過自己的書寫影響到周圍的人,這個範圍就很廣。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走到世界哪個地方,都離不開中國的書寫,這不僅限於書法。中國書寫其實就是中國人離不開的靈魂。」他相信本次的許多畫作也都具有一定的書寫性。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馮明秋的作品《元神出竅》的創作年份是「2030」,林天行對此解釋道,許多藝術家都喜歡穿越這一概念,就像張藝謀與澳門合力打造的《澳門2049》科技藝術舞台劇目。「在現代,只要你能想到的,都有可能發生、甚至已經發生了。還有你能想到,但還沒發生的。這就是現在和古代不同的地方。」
關於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的發展,林天行指出,特區政府一直都在推動及推廣文化活動的開展,不過港藝術家也需要更多、更大的平台。「香港的文化藝術氛圍比過去強很多,但我覺得香港的展廳還是不夠,因為香港有越來越多從事藝術的人士,他們需要展出自己的作品。其實香港如今沒有專業的場地給他們,都是多功能場地。而深圳和廣州基本都有100多個展廳。」因此,他呼籲特區政府優化資源配置,為藝術家提供更多展覽機會,同時讓廣大觀眾能欣賞到更豐富的藝術作品。
筆參造化 墨觀天地
副策展人容浩然本次分別以小號及大號毛筆書寫《隸書古文選》及《海納百川》,他認為字體的樣貌也能體現毛筆型號及其書寫效果的差別。有趣的是,當《隸書古文選》的書寫紙空間不足時,他又用更小號的筆完成了作品。
同為副策展人的趙志軍則帶來以三幅畫組成的新作《天問·源》,作品起初是純水墨創作,水墨乾透後他又重新設色,讓畫面有了層層疊加的效果。原來早前他曾兩度前往西藏,分別在當地住了半月及五天。「去了西藏以後,我才發現我們中華大地上的幾個主要水源——黃河、長江、瀾滄江,全部發源於青藏高原。登頂青藏高原後,我又發現那裏的湖泊很多,就像鑲嵌在大地上的寶石,色彩斑斕。」這也讓他開始思考: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來源於水;沒有水,任何植物,包括人類,都無法生存。
他也曾找到黃河的最上游,發現那裏的水量非常之少。當他逐漸往下走,才發覺原來黃河之水清澈碧綠,只有到了黃土高原才開始泛黃,並轉變為滾滾的黃色泥流。他不由設問:自然、宇宙和生命的源頭究竟在哪裏?因此他以這套作品表達自己深沉的思考。「水看似軟,但它的能量是最強大的。所以我們作為藝術家,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應該多向水學習,學習水的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