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正舒展綠意盎然的畫卷,無人機巡航掃描而過,豐茂的植被、飛鳥、蘆葦一一閃現,在智治中心顯示屏上呈現出10.38平方公里的濕地全景……這片曾因人為干預而衰落的污染荒地,經過20年時間的持續治理,向世界遞出江南名城的另一張閃亮名片,也成為中國濕地保護成就的生動縮影,為全球濕地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
濕地保護模式各具特色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碳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是濕地資源豐富的國家,加入濕地公約以來加強了對包括82處國際重要濕地、600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內的濕地生態的保護管理,並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城市濕地保護模式。
杭州相繼實施了西湖、西溪、大運河等綜合保護工程,讓濕地融入城市空間,探索形成濕地為「玉」、周邊為「金」的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金鑲玉」模式,昔日的污染荒地華麗轉身為年吸引數百萬遊客的生態旅遊勝地,完美詮釋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可能性。上海崇明,這塊從濕地中生長出來的區域,則通過深耕濕地農業和生態旅遊,讓「崇明大米」「崇明清水蟹」等農產品成為濕地滋養出的金字招牌,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共贏,甚至可以說,是生態反哺經濟的典範。蒼山之麓、洱海之濱的雲南大理,自古以來山水相伴,依託高山湖泊與城市相依相伴的獨特格局,形成了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和「生態之治」的「洱海經驗」,通過環湖截污、農業面源防治、生態緩衝帶建設等系統性工程,實現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100%,探索出可複製推廣的高原湖泊濕地保護、治理與合理利用的高原濕地保護「大理模式」。拉薩拉魯濕地是世界海拔最高、國內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擁有獨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生態系統類型,「跨學科科考+分級保護+公眾參與」模式,為拉薩市乃至整個西藏自治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典範——不僅為高原生態治理提供了微觀樣本,更為可持續發展貢獻了「西藏方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