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價值觀教育主任
在講求效率與成果的年代,「快、準、狠」成為社會普遍的工作法則。然而,教育從來不是可以趕工的事。真正的教育,需要時間沉澱與反思,也需要在生活情境中反覆實踐和修正。過程雖慢,卻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筆者曾在街頭目睹一對孩子爭執,父母為求息事寧人,只是冷冷一句:「兩個都收聲!」孩子隨即結束對話。這雖然表面平息了紛爭,但也關上了教育的大門。孩子未曾學習表達立場、傾聽對方或調解分歧,也錯過了建立溝通與解難能力的黃金時機。
在學校亦常見類似情況。當學生發生衝突,若教師只求盡快平息而要求雙方「立即道歉」,學生往往只是虛應了事,並未真正理解行為後果。反之,若能讓雙方講述經過、理解彼此感受,再於引導下作出真誠道歉,這樣的過程本身就是一課深刻的品格教育。
教育不是單向灌輸,而是雙向互動。師生、親子之間若只有命令和服從,便難以建立理解與尊重。筆者曾處理一宗學生損毀同學畫作的事件。當時我並未即時責罰,而是邀請當事人聆聽創作者分享創作心意。學生得知那幅畫是同學送給老師的心意,更為此犧牲了看電視的時間,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並誠心致歉。
這樣的過程無法速成,卻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行為影響與責任,從中建立同理心與反思能力。我們常說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解難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但若每逢孩子面對困難,成人便急於介入、代為處理,這些能力又從何而來?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需要的是引導而非代勞。他們需要空間去思考、判斷及承擔後果。教育的核心,不是為孩子掃走問題,而是讓他們學會面對挑戰。這需要時間,也需要信任與耐性。我們不能以工作效率衡量教育成效。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每一個學習機會都應該是真實且扎實。當我們願意因孩子的錯誤而停一停,為一次對話多花幾分鐘,循循善誘,才可推動學生明白他人感受,改變自己的態度。
教育不能趕工,更不能代勞。讓我們放慢腳步,耐心陪伴,等待孩子在錯誤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這樣的節奏,正是教育應走的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