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量童 博匯智庫主席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也是特區發展的新空間、新動力的關鍵所在。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督導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計,制訂和推行各項政策措施,包括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為香港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特區政府已在內地設立了5個辦事處及11個聯絡處,一直與內地各省、市、自治區政府保持緊密溝通,致力促進兩地高質量發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首先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首先要與深圳深度融合發展。
互補協同增強實力
深圳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 兩地關係密切。兩個城市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比較優勢。如果作非常概括性的簡單比較,兩個城市的差異可作如下分析。
香港奉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深圳及內地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比較優勢方面,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享有高度自治,實行原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體系,享有獨立的財政、貿易和金融政策。香港是以普通法為基礎的自由港,與國際發達國家接軌程度高,成就了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深圳基於特殊政策,被賦予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等特殊地位,發展迅速,成就顯著,如今創科產業實力雄厚。
在人口結構方面,香港主要以本地居民為主,新移民佔總人口比例不足15%;深圳則是移民城市,人口組成中超過84%是外來人。香港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深圳則是「年輕城市」。
香港長期奉行「大市場、小政府」模式,近年積極向「有為政府、高效市場」模式轉變;深圳實行政府主導模式,與香港相比,政府政策的影響力、執行力仍較強。
從區域發展方面,香港傾向由特區政府主導區域的規劃和發展;深圳則更敢於讓企業主導,例如南山區的發展主要由招商局和南油營運管理。
香港開埠至今的發展歷程,通常被形容為「被動地迎接發展機遇」;反觀深圳,自改革開放至今,憑着「敢闖創新、先行先試」的精神,深圳主動抓住發展機遇。
筆者有大膽構想,如果將香港和深圳合併,港深在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烈的互補性,這也是主張港深融合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
筆者建議,港深兩地可沿深圳河兩岸,即羅湖、文錦渡、蓮塘/香圍園口岸一帶,建設「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進行聯動開發「一河兩岸」、「一區兩府」的專區,運用「雙飛地」和「雙總部」概念,利用兩地緊貼的地理空間、制度優勢,創造一個橫跨深港的「雙城特區」。
在「雙城特區」內,內地居民進區不出境;香港居民和外國公民進區不離境。進駐「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的內地、香港和海外企業,可同時設立兩地銀行賬戶,包括人民幣、港幣、外幣賬戶,在預先審核的對內地投資額度內,實現資金自由兌換及跨境進出,實行「雙總部」設置。跨國企業亦可將不同部門,按其功能特徵,在區內設置辦公處所。
以上安排,讓香港部分地域變成深圳的「飛地」,同時讓深圳部分地域變成香港的「飛地」。當然,兩地「雙向飛地」的管轄權、規劃權、稅務分成等問題可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在「雙城特區」內,人員、車輛、貨物、資金、訊息、數據、人才、技術、生物製品等要實現自由流通,ICQS(出入境、海關、檢疫、安檢)跨境安排須力求簡化便捷,為跨境深度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打造得天獨厚的新型經濟生態圈。
善用大灣區合作平台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有四大合作平台,分別是前海、橫琴、南沙和河套,各有不同的發展定位、治理模式和重點產業。設置「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將進一步鞏固港深融通,促進大灣區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