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誠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香港長期以來以其獨特的中西文化薈萃、繁華的購物天堂和多元的美食體驗吸引全球旅客。然而,疫情後的旅遊業復甦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雖然2024年第一季旅客量有所增長,但與2019年同期的1,823萬人次相比,復甦進度仍顯緩慢。面對區域競爭加劇、旅客消費行為改變以及本地居民北上消費的挑戰,香港旅遊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考驗。
多管齊下重振旅遊
當前,旅遊競爭日益激烈。日本以便利的簽證政策和季節性景點吸引大量旅客,韓國憑藉K-pop文化和特色美食成為年輕人熱門目的地,新加坡則通過濱海灣金沙等新地標搶佔市場份額。旅客消費行為的改變對香港構成挑戰。內地旅客作為香港旅遊業的主要客源,其旅遊偏好從購物轉向休閒和文化體驗,但香港尚未完全適應這一轉變。高昂的生活成本和部分服務業的競爭力不足,導致旅客和本地居民更傾向於選擇內地城市如深圳、廣州等地消費。
為應對挑戰,特區政府和旅遊發展局近年推出多項措施,力求重振旅遊業,包括「Hello Hong Kong」全球宣傳活動、「香港有禮」旅客消費優惠券計劃、「Hong Kong Summer Viva」大型暑期推廣活動等,展現香港作為「盛事之都」的魅力。特區政府又計劃在未來5年引入首次在港舉辦的大型國際盛事,並考慮興建新旅遊設施,增強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吸引力。此外,香港積極推進大灣區旅遊協作,新增7個高速鐵路停車站,方便內地旅客來港;簡化簽證流程和提升入境便利性也成為政策重點,以吸引更多國際旅客。
開發多元產品 融入本地特色
香港的「中西合璧」文化和國際化都市形象,為其打造高端旅遊體驗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數字化旅遊推廣的興起為香港提供了新機遇。通過社交媒體、KOL合作以及AR/VR等技術,香港可吸引年輕旅客群,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
香港旅遊業需通過多元化產品、服務提升和數碼化推廣,重塑其全球旅遊勝地的地位。香港應挖掘本地特色,開發更多深度旅遊產品,例如推廣歷史建築導覽(如中環石板街、深水埗老店)、傳統節慶(如盂蘭節、中秋火龍舞)以及生態旅遊(西貢地質公園、郊野公園),滿足旅客對文化和自然體驗的需求。此外,發展夜間經濟,如舉辦夜市、文化表演和光影節,可延長旅客停留時間,刺激消費。
香港可借鑒內地城市的成功經驗,利用抖音、小紅書等平台,通過KOL和短視頻推廣旅遊景點。開發智慧旅遊應用程式,提供AR導覽、即時優惠和個性化行程建議,將大幅提升旅客體驗。此外,特區政府應加大對旅遊科技的投資,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旅客喜好,精準推廣旅遊產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