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今年7月16日,海關偵破一宗非法輸入懷疑受管制藥物案件,關員在一件由韓國寄港的包裹內,檢獲20支懷疑受管制美容針劑,市值約1.7萬元。其後在監控遞送行動中,關員在紅磡區一個單位,再檢獲229支懷疑受管制的美容針劑,並且拘捕一名20歲男子及一名45歲女子。行動中,海關共檢獲249支懷疑受管制美容針劑,估計總值約7.6萬元。
海關跨境橋岸科深圳灣貨物組高級督察王祐天今日(25日)表示,經根據風險管理及情報分析,揀選了一件由韓國寄港、報稱載有護膚乳液的貨物進行檢查。上周三(16日)上午,深圳灣貨物組的關員替該快遞包裹進行X光檢查,發現貨物的影像與報稱的貨物不同,因此打開貨物檢查,發現內裡有一發泡膠箱,箱內收藏了兩盒、共有20支的懷疑受管制美容針劑,估計市值約17,450元。關員其後核對報關文件及包裝上的資料,發現該快遞包裹由韓國一商用地址寄去香港紅磡一住宅地址,包裹上同時有收貨人資料,加上包裹內有涉及未列艙單貨物,以及未持有進口許可證的禁運物品。此外,該批美容針劑的數量,明顯超出合理的自用範圍,而且包裹內沒有任何注射工具,因此海關懷疑涉案的美容針劑,有可能會被用作商業用途,因此把相關貨物交由有組織罪案調查科跟進。
海關有組織罪案調查科特別調查第二組署理高級調查主任郭俊廷表示,根據初步調查,該包裹的收件地址位於紅磡品一住宅單位,關員隨即部署監控遞送,並於該收貨地址拘捕一名簽收包裹的20歲男子,以及拘捕單位內一名收件的45歲女子,分別報稱無業及銷售員,據悉他們是家人關係。關員搜查單位後,再檢獲229支成份不同的懷疑受管制美容針劑,當中部分懷疑含有第一部毒藥,在單位內檢獲的物品總值約5.9萬元。海關正循違返《進出口條例》及《藥劑業毒藥條例》的方向調查,被捕兩人獲准保釋,關員正追查該批貨物的來源,不排除會有更多人被捕,至於檢獲的物品會交由政府化驗所及衞生署作出化驗和核實,以確認該批藥物受相關條例規管。
本案中,大部分檢獲的美容針劑均在涉案單位內的分間房間被發現,在該房間內,除有一個專用作儲存美容針劑的恆溫儲物櫃,同時發現可用作皮下注射的美容儀器及相關設備,例如美容用的照明燈及床褥等,另在房間的儲物櫃內,發現大量未開封的針嘴、針筒、即棄手套及棉花球等。因此,海關會調查涉案人士有否涉嫌觸犯其他與進行醫學美容注射程序有關的條例,例如干犯未經註冊而從事外科或內科執業的罪行。
海關提醒市民,輸入藥劑製品需向衞生署申請相關的入口許可證,市民切勿隨便在外地購入藥劑製品輸入香港,以免觸犯法例。 同時,市民需要留意部分美容產品屬處方藥物,例如肉毒桿菌毒素,有關類型的藥物需要由本地註冊的醫生處方及供應,又或在持有醫生有效處方下在藥房購買。
衞生署私營醫療機構規管辦公室牌照科高級醫生羅育龍表示,衞生署藉此提醒市民,注射程序需由本地註冊醫生施行,為保障自己的健康及安全,市民必須了解進行注射醫生的全名,如有懷疑可以查閱香港醫務委員會的註冊醫生名單,亦可查詢他們的專業資格及相關資歷。來源不明的針劑,可能會滲入其他雜質,同時其效果及安全性未能獲得保障,所以千萬不要接受有關注射。如接受有關注射程序後感到不適,應盡快尋找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