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王強(左)香港科學院院長兼中大校長盧煜明(右)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迎來十周年,將於下月初在香港及北京同步公布得獎名單,並於10月2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連同一連六日的科學與藝術展覽、科技論壇及亞洲青年科學家會議,屆時將有近百位國際頂尖科學家雲集香港,突顯香港作為國際盛事之都,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香港科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擔任2025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他今日向傳媒介紹獎,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將於8月6日在香港及北京同步公布得獎名單,而今年大獎周在10月22至26日進行,亦是連續第四年在香港舉辦相關活動,並首次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為期六日的展覽,向公眾展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我們希望活動能進一步彰顯香港作為盛事之都,同時推動科創發展。現時正值香港科創黃金時代,有不少國際頂尖科學家聚集,對培育年輕科研人才意義重大。」

活動期間將舉行兩天科技論壇及亞洲青年科學家會議,邀請近100名科學家參與,包括4名諾貝爾獎得主及超過10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頂尖學術機構的院士。頒獎禮將結合音樂會元素,邀請世界著名高音歌唱家莫華倫、王冰冰,國際知名小提琴家呂思清,香港歌劇院樂團及合唱團,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兒童合唱團等演出,推動科學與文化藝術的跨界交流。

2025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王強表示,香港自2023年起成為大獎周舉辦地,兩年來吸引逾7萬人現場參與,全球線上觀眾更達,2500萬人次。去年展覽吸引大量香港及大灣區公眾近七萬人前來打卡參觀,活動更被特區政府納入年度盛事。他強調:「十年間,未來科學大獎激勵的卓越科研工作顯著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影響力,形成良性迴圈。我們見證科學家獲得國際認同,帶動更多科研人才投身前沿探索,構建充滿活力的科學創新生態。」

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集結兩岸四地科學家及企業家共同發起,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旨在獎勵在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取得傑出科研成果的科學家,發揚科學精神,影響中國、世界及下一代。至今已評選出39位獲獎人,其世界級科研成就不僅彰顯評審專業水準,更推動中國以至全球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