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灼珊博士

(文: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灼珊博士)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今年的立秋在西曆8月7日(星期四),標誌着秋季正式開始。但中國幅員廣大,南北天氣變化大相逕庭,立秋後南方包括本港暑氣未消,即俗稱「秋老虎」的悶熱天氣。到底立秋養生在運動和作息方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註冊中醫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指出,立秋其實是大自然「陽消陰長」的過度期,人體易受「燥邪」與「餘暑」侵襲,養生需順應節氣,潤燥養肺,調和陰陽,為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礎。

適量運動微出汗

李灼珊又提醒大家,立秋養生在運動和作息方面也有特別要注意的地方。運動建議選擇「不疾不緩」的類別,以微微出汗為佳,避免身體的陽氣過度耗散。她建議病人練習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在天氣稍涼的日子也可登山,但謹記避開正午烈日,並且必須帶足夠的水。在初秋做足夠的運動,可強化肺氣、促進氣血循環。留意一些高強度運動,因會導致大汗淋漓,尤其長者就可免則免,中醫認為「汗為心液」,過度出汗會傷津耗氣,必須留意。

太極拳

早睡早起注意防寒

至於日常作息,李灼珊表示根據《黃帝內經》,立秋最宜早睡早起,收斂神氣。具體包括睡眠、情緒與防寒。睡眠方面,建議晚上10點前入睡,避免熬夜耗傷陰血。早晨6、7點起床,吸收天地間清新之氣。在五行學說之中,秋氣對應肺,易生悲憂的情緒。因此可透過靜坐、冥想、練習書畫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避免過度感傷。且應注意防寒,雖然有「秋老虎」的餘暑,但一入秋天就早晚溫差大,需注意避免吹冷氣,或窗口涼風直接吹向肩頸、腹部,以免引發感冒或腹瀉。

靜坐冥想紓緩情緒。

總結立秋養生,其核心在於既要清解殘留的暑濕,又要預防燥邪傷肺。通過上述飲食潤燥、適量運動、作息規律等,逐步將身體調整至陰陽調和的狀態,人就自然健康,亦可為冬季的「藏精」做好準備。

宜早睡早起

清燥潤肺中藥方劑

推介食療:清燥潤肺湯(2人份)

材料:南北杏15克、雪梨2個、乾百合20克、無花果4粒、雪耳20克、豬瘦肉200克。

雪梨
無花果
雪耳

做法:把乾百合、雪耳浸泡至軟,用清水把其他材料洗淨;倒入2升清水,待水滾後把所有材料放入。以中火再煲滾,然後轉小火煲大約1.5小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飲用。

主治:這是一道具有清燥潤肺,養陰益氣功效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燥邪傷肺、氣陰兩虛的證候。

現代人養生以食療為主。李灼珊指出,秋季適宜開始進補,但香港在立秋後一段時間內暑氣仍盛,濕度也高,大家仍會有悶熱潮濕的感覺。再加上不少人在夏季進食了太多冰食凍飲,脾胃功能或多或少受影響,因此在立秋後進補不宜過於油膩,建議多食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滋陰潤肺的食物。李灼珊用「潤燥為先,少辛,增酸」概括立秋飲食重點:

一、潤燥:潤燥生津、健脾去濕,梨、百合、雪耳、蓮藕、馬蹄、蜂蜜等,可緩解秋燥引起的乾咳、皮膚乾癢;山藥(淮山)、茯苓、薏苡仁(薏米)、赤小豆等,可幫助消化系統適應季節轉換。

茯苓

二、酸味食物(宜增):山楂、葡萄、梅子等。

山楂

三、辛辣食物(宜減):辣椒、花椒、薑等。

(來源:《香港仔》2025年7月25日P4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