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50年前的1975年,一場國際關係大事件在北京上演。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來訪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委員會(歐盟前身)副主席索姆斯爵士舉行會見,宣布中歐建交決定。這場歷史性的會見,打破冷戰鐵幕,開闢出一條中西方跨越意識形態的合作之路。
50年間,中歐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雙邊年貿易額從建交初期的24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近8,000億美元,增長了300多倍,投資額從幾乎為零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可以說,現在中歐一天的貿易額就相當於從前一年的貿易額。如今,中歐每年人員往來高達數百萬人次,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一組組數據,無疑都是中歐利益相融、民心相通的最直觀體現。
然而,中歐關係又是複雜和矛盾的,特別是在戰略安全和地緣政治等領域。近年,歐盟將中國同時定位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並在技術和能源等領域對華搞所謂「去風險」。過去一段時間裏,歐洲還因烏克蘭危機、電動車、稀土出口等問題與中國杯葛摩擦不斷。但同時,中歐之間亦已建立起領導人定期會晤、五大高級別對話和七十餘個各層級對話機制,不斷豐富和引領着雙方戰略夥伴關係。
50年前,冷戰陰影仍籠罩歐亞大陸。中歐老一輩領導人不畏浮雲遮望眼,展現出高超卓絕的政治智慧,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開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前奏。50年後的今天,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強權霸權嚴重衝擊國際規則和秩序,國際格局再次面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中歐應為變亂世界「穩定錨」
24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就中歐關係未來發展提出了三點主張。他還強調,中歐都是國際社會中的「大個子」,我們要牢牢把握中歐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一道努力開闢中歐關係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
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中歐關係,把歐洲看成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大個子」比喻的背後是肯定與期許。中歐都是主張多邊主義、倡導開放合作的建設性力量,國際形勢越是嚴峻複雜,中歐就越要加強溝通、增進互信、深化合作。中歐都是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力量,都應該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更多發揮「穩定錨」作用。
事實上,中歐合作遠大於競爭、共識遠大於分歧、機遇遠大於風險;中歐都支持多邊主義、都支持開放合作。中國和歐盟經濟總量超過世界三分之一,貿易量超過全球四分之一,中歐只要牢牢把握雙方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選擇對話合作,陣營對立就不會形成;只要中歐選擇開放共贏,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就不會發生根本逆轉。中歐攜手不僅可以開闢中歐關係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還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