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章蘿蘭)港股持續攀升,恒指再升129點,全日收報25,667點,連升5日下大市已累升1,168點或4.8%,再創3年半新高。內地股市昨亦重拾升勢,滬深三大指數均收漲。上證綜指上揚0.65%,收市時成功突破3,600點關口,同樣創3年半新高,兩市近4,400股飄紅,當中海南自貿港概念股掀漲停潮。
雅江水電項目形成新推動力
中金研究部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劉剛發表報告,指港股持續創出年內新高,主要基於兩大因素。一是4月後跑輸大市的互聯網股份再次反彈,主要是得益於英偉達的H20芯片獲准重新賣往內地,以及內地外賣戰降溫。二是「反內卷」概念與雅江水電項目的落實,對建築、建材、機械等周期性板塊形成推動力,使新消費股即使回調下,依然可靠經濟周期股支撐大市升勢。
劉剛指出,恒指風險溢價現已降至5.6%,低於3月及去年10月水平。其中舊經濟板塊大幅低於3月底,甚至低於2021年地產周期高位時的水平。新消費和創新藥兩板塊的溢價,同樣處於低位,與4月後作為上漲主力的特徵一致。相反,互聯網溢價仍高於3月底,假設互聯網溢價回至3月低點,而其他不變,對應恒指將會升上約26,000點。
他建議,現時要採取「新啞鈴」策略,分紅方面可適度從銀行股切換到保險股,增長方面可從透支的新消費,切換至AI應用概念,如遊戲互聯網、短視頻、軟件等,機器人與零部件亦然。至於創新藥股價在短期也見透支,但長線向好的邏輯仍在。
下月啟首階段下調買賣差價
另外,聯交所昨日向交易所參與者發出通告,指出下調港股最低上落價位的首階段,將於8月4日生效,經市場演習後,交易所參與者已確認準備就緒,並獲得相關監管機構批准推行。證券分析師認為,有關措施或方便高頻交易和短線炒家買賣,但若要進一步提高港股成交,或需更改股票買賣單位,與降低股票印花稅配合。
證券業協會主席高鵑亦認為,收窄買賣差價對短線投資者有較大幫助,因價差收窄有助股份更快地買入或沽出,但長線投資者不會太關注細微的價差減少,對他們的影響相對較小。
高鵑表示,首階段措施實施初期,對港股成交的幫助不會很大,估計有待明年中第二階段落實,成交才會見到較明顯的改變。她又指,一般業界系統都已能支援縮窄那些以0.01元為單位的價差,新措施對業界和前線經紀工作,都沒太大改變,業界較關注港交所(0388)建議將港股現貨市場由「T+2」結算周期,縮短至「T+1」,因為牽涉較多的後台結算調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