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線上,AI賦能的工業機器人運行得又快又穩;醫院裏,腦機接口讓截肢患者重拾生活信心;自動駕駛示範區中,車路網日益實現高度協同……如今的中國,在穩固製造根基的同時,大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鼓勵產業創新和技術創新深度融合,重塑全球創新格局,昔日的「世界工廠」如今已成為「全球創新策源地」。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中國科創正在用一個個突破性進展,為世界科技發展貢獻着獨特的 「中國智慧」。●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蘇雨潤 北京報道
今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3.3%。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接近2.7%,已經超過歐盟平均水平。藉着「世界工廠」的優勢,中國科企能很快把實驗室的數據變成真實的產品,並受惠於中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科研新品能快速接受市場化的檢驗。除了全產業鏈優勢外,中國近年在高端製造自主化、數字化方面持續發力,不僅在C919大飛機、CR450高鐵等裝備技術上解決了「卡脖子」 難題,同時,以DeepSeek為首的AI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為產業升級注入智能化動力。
發揮集聚效應 打造創新高地
從人工智能到人形機器人,從智能網聯汽車到無人機,中國高端智造的實力一再被驗證。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6月發布的《自然指數2025科研領導者榜單》顯示,中國連續第二年位居榜首,並且擴大了科研產出的領先優勢。「這些數據反映了全球科研格局的深刻轉變,」自然指數主編西蒙·貝克說,「中國對科技的持續投入正轉化為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快速持續增長,在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目前已遠超此前居於首要地位的西方國家,包括美國。」
另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超過去年的24個,位居世界第一。另據澳洲智庫的一份報告,在44項關鍵技術中,中國已有37項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部分地區正着力發揮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加速打造創新高地。宇樹科技等「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浙江企業,讓全球重新理解「中國價值」的底層邏輯。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百強科技集群名單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蟬聯全球第二位。
反哺全球市場 外資持續加碼
在全球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成為世界科研領域的關鍵驅動力。今年3月,寶馬宣布與華為終端簽署合作協議,這被認為是寶馬迎接智能化、網聯化浪潮衝擊,通過本土生態合作快速搶佔市場主動的破題之舉。剛剛結束的第三屆鏈博會上,零售巨頭沃爾瑪表示新能源車隊在中國的規模化應用已成為「科技減碳」的關鍵舉措。全球頭部醫療科企美敦力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在鏈博會上表示,「中國將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如今,外資在華研發投入意願不斷攀升,規模持續增長。不久前發布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中國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從2,015.1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3,757.6億元,增長了86.5%。2019—2024年期間,全國規模以上外商投資(含港澳台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從1.6萬億元提升至1.8萬億元,利潤率指標持續領先全國工業平均水平。
依託中國豐富的創新資源與完善的產業供應鏈體系,跨國公司也收穫了豐厚的「中國紅利」。正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王雪坤所言,中國政策穩定、社會安定,消費升級潛力巨大,疊加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成了突出的競爭優勢。
政策人才支持 築牢大國根基
作為昔日「世界工廠」的中國,何以數十年間快速成為「全球創新策源地」?首要在於構建起完備的科技創新體系。企業層面,中國企業積極打造並深度融入開源生態,促進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雙向賦能」;政府層面,中國政府為初創企業量身打造的發展沃土持續擴容。深圳南山、杭州未來科技城、上海張江等 「創新飛地」通過定制化融資渠道、共享實驗室、政策服務包等組合支持,讓科技初創企業獲得全生命周期賦能;人才層面,本土培育的科研生力軍與歸國創新創業的海歸精英形成合力,共同築牢創新大國的根基。
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孟慶國表示,中國科創的持續突破離不開政府層面的系統性支持,而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得益於創新組織架構的科學搭建、青年科技人才的梯次培育,以及自主創新研發的堅定投入,「中國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創新大國,更在諸多領域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策源地」。
中國近年令世界關注的創新科技
▶DeepSeek開源大模型以1/10算力實現與GPT-4幾乎同等性能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加速落地,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在京舉辦
▶「祖沖之三號」打破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世界紀錄
▶「人造太陽」EAST裝置首次完成1億攝氏度1,000秒「高質量燃燒」
▶CR450動車組樣車發布,測試時速450公里,運營時速400公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