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河源社團總會(下稱「河源社總」)作為河源與香港之間的重要橋樑,始終秉持「飲水思源」的精神,關注東江水供港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價值,推動兩地文化傳承。該會曾於2019年舉辦「飲水思源」比賽,加深大眾對東江水源的認識與感恩。今年適逢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社建協會及河源社總延續這一傳統,以「飲水思源-香、江、情、真——東江供水60周年」為主題,舉辦填色、繪畫、標語創作及AI繪畫創作四大比賽,期望通過多元化的比賽激發公眾對水資源保護的關注,並銘記河源萬綠湖對香港供水的貢獻。
河源社總主席黃敬及比賽籌委會主席、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高級講師曹永成受訪時指出,香港社建協會及河源社總以「飲水思源」為主題籌辦比賽,適合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公開組別參加,以同一主題配合不同比賽項目,讓不同年齡層均可以參與,啟發學生與公眾關注水資源保育,弘揚中華文化知恩、感恩、報恩的核心價值。
助大眾了解東江水源及民族情懷
河源社總主席黃敬指出,「飲水思源」意指飲水時要想到水的來源,提醒人們要感恩回饋。「香港於1963年曾經歷嚴重旱災,每四天僅能供水四小時,市民叫苦連天。國家於1965年啟動東深供水工程,此後從未間斷為香港供應東江水,亦一直致力穩定東江水的水質和供水量,支持香港的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河源萬綠湖是東江水源主要水庫,每年供水量約為8億立方米,滿足香港80%的用水需求。因此河源社總一直有積極組織各類活動,幫助大眾了解東江水源頭及其重要意義;今年更與政府及多個團體合作,推動東江水供港60周年的紀念活動,包括前往河源及贛州東江水源頭的考察活動,旨在讓更多人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他表示,東江水的供應不僅惠及香港,還惠及廣東省的多個城市。「我們希望通過比賽傳遞『飲水思源』人不忘本、感恩圖報的精神,凝聚人心,增強香港人對祖國的民族情懷。」
河源「水經濟」點「水」成金加入AI元素 與時俱進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東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河源社總主席黃敬續說,60年來,河源先後拒絕了超過500個、總投資達600多億元的工業項目落戶,投入上百億元資金用於全市河流整治和水源保護,以「寧可犧牲GDP,也要保護東江水」的決心,為保障香港供水水質安全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監測數據顯示,東江出境斷面水質連續18年保持100%達標,為下游香港、深圳、東莞等城市提供了穩定、優質的水源。「即使在鄰近的澳門、中山、珠海等地,依然無法擁有百分之百的淡水資源,突顯了香港在水資源上的優勢。香港人應當銘記這份恩情,為下一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保障。」
河源不僅是東江水源,更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水經濟」產業發展重地。河源社總主席黃敬指,河源市東源縣萬綠湖景區成功點「水」成金,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全國包裝飲用水龍頭企業農夫山泉和華潤怡寶在華南地區的最大生產基地均在此地。「我們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其中萬綠湖的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一級標準,可直接飲用。此外,河源還有許多特產,如鷹嘴桃、紫金蟬茶等。我們期望藉着東江供水60周年契機,讓更多人了解河源以及當地珍貴天然資源的價值。」
河源社總主席黃敬指出:「國家從初期協助香港應對60年代旱災,至穩定東江水供港,成就香港今天成為國際大都會。過去60年國家持續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許多擴建、改造工程及生態環保措施,以確保東江供水安全和水質,例如興建專用輸水管道和河流調污治理的基礎設施等。去年啟用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西江水引入廣東省,有助紓緩東江沿河城市對東江水需求,亦可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實現東西江雙水源互補。東江水保障了社會有足夠和穩定的供水,讓市民安居樂業,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長期關愛。」
比賽截止報名日期:8月18日
每項比賽均設以下獎項:
冠軍(一名):禮券價值1,000元
亞軍(一名):禮券價值500元
季軍(一名):禮券價值300元
優異獎(五名):禮券價值100元
所有得獎者除可獲頒禮券及獎狀,更可攜同一位親友參與2日1夜「東江溯源文化體驗之旅」,親身探訪河源,深化飲水思源之教育意義。
特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