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記得小時候很難找到素食餐廳,在外面吃飯如果要吃素,只能問廚房能不能幫我『走肉』,現在就不一樣了,大部分餐廳都有素食餐,食物種類也很多。」香港素食達人、擔任多個素食電視節目主持的陳浩然茹素35年,他形容自己是「胎裏素」,母親因佛教信仰吃素,自己則因為喜歡小動物、注重環保而從小選擇吃素,但以前社會沒有素食觀念,帶來很多不便。
說到素食,很多人會想到羅漢齋、齋滷味,但陳浩然說,這些吃的時間久了就很無趣,其實吃「齋」一點也不「Dry」,運用不同食材搭配和改變做法,就可以讓素食色香味俱全,例如用貝殼粉、素肉醬做肉醬意粉,用炸茄子做素鰻魚,用牛油煎香的杏鮑菇做素魷魚圈,效果都不錯。
香港素食種類創新多
素食者一般可分為四類,陳浩然分享,過去香港多數素食者是齋食者,即有宗教背景的人群,他們既不吃肉也不吃五辛類,如葱、大蒜、洋葱等;如今最普遍的則是蛋奶素食者,主要是為了追求健康;隨着社會環保意識增強,純素食者也越來越多,他們除了不吃肉蛋奶、蜂蜜,也不使用動物產品,例如皮帶、皮鞋;還有近年興起的生機素食者,只吃未經超過47度烹煮的素材,保留營養價值。
如今在香港,找素食並不難。大快活、大家樂等連鎖餐廳都以健康為噱頭推出素食套餐,例如野菜意粉、雜豆咖哩飯、鮮菌燴伊麵等。瞄準環保需求,香港素食種類也有更多創新,素食餐廳、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甚至有素食餐廳躋身米其林指南。中環寫字樓就有許多適合素食者的「兩餸飯」,十分講究,顧客可按蔬果的顏色,任意挑選色拉,搭配主食土豆泥或鷹嘴豆泥,成為色彩繽紛的素食便當。
市面上出現一些「仿肉」,即用植物蛋白做成肉的質感和口味,素食者有更多選擇,也讓肉食者願意嘗試素食。港人餐桌常有午餐肉,有本地公司研發出純素蛋白質的新餐肉,還有肉絲、魚柳等,與多家餐廳合作推廣;在一些超市,冰箱設有素芝士、素冰淇淋等純素專區,以及素蠔油、素沙嗲醬等素食調味料。素食從邊緣選擇逐漸成為「入流」,香港的飲食分享平台OpenRice更有「無肉餐單」選項,讓素食者輕鬆搜到素食餐廳。
香港素食版圖的擴張,還得益於這座城市的國際基因和消費便利。香港有數十萬非華裔人士,源自不同族裔的素食傳統,拓寬了本地素食者的烹飪靈感。在陳浩然最新出版的食譜中,就有多個用印尼素食食材「天貝」(Tempeh)做的菜式,既可煎炸亦可做湯。陳浩然說,香港街頭不難看見印尼雜貨店,裏面有不少性價比高的素食選擇;想吃惹味一些的素食,亦可以選擇香港的印度餐廳。 ●中通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