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大佺

周大新是著名的軍旅作家,對故鄉有着深厚的情結。他的故鄉情懷不僅感動了鄉里鄉親,也打動了喜歡他作品的海內外讀者。

周大新的故鄉在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馮營前周村。這是一個由伏牛山和桐柏山圍成的盆地村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離縣城鄧州很遠,村民很少到縣城逛街。但馮營前周村村人樸實,民風淳樸,周大新的童年歲月就是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裏渡過的。周大新的父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那時候物質匱乏,生活艱難,由於家裏兄妹眾多,日子一直過得比較艱辛。周大新的母親是一位既能幹,又賢惠的農村婦女。每天做好飯,總是讓孩子們先吃,自己最後再吃,鍋裏剩多少吃多少。有一次周大新和弟弟們在外面玩累了,回家把飯菜吃個精光,母親就隨便煮點菜葉子來吃。恰巧被周大新發現了,心痛得快要哭起來,母親卻要他別聲張,說她在外面幹活時吃過野果了,不餓。這件事給周大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後每次吃飯時,他都要留意鍋裏的飯菜,如果沒有多少了,他就盡量少吃點,多少給母親留一些。日子雖然過得艱辛,周大新的個兒卻一個勁地往上竄。初中畢業後,周大新回到生產隊參加生產勞動,每天早出晚歸,用自己的汗水,為家裏掙公分創收入。周大新滿以為自己這一輩子就在這個窮鄉村與泥土為伴了,不料一個意外的機會卻讓他走出了家鄉。那是1970年秋天,山東一支炮兵團部隊到周大新的家鄉徵兵,當時1米78個兒的農村小夥周大新正在籃球場上打籃球,一位穿着四個兜軍服的軍官就站在旁邊觀看,看他們誰打得好。休息的時候軍官向他招招手要他過去,遞了一瓶礦泉水給他喝,問他年齡多大了?什麼文化程度?家裏有幾弟兄?最後問他願不願意當兵。原來這位軍官就是徵兵連的連長,也是部隊籃球隊的隊長,見農村小夥周大新不僅個兒高,籃球打得好,還言談舉止得體,表現得很有修養,從心裏非常喜歡他。於是18歲的農村夥子周大新徵得到父母同意後,通過體檢,應徵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幾天後坐着悶罐車來到山東肥口,從此離開了故鄉那片炙熱的土地。

在部隊綠色的軍營裏,周大新服不怕苦不怕累,積極參加軍事訓練,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組織怎麼安排,他就怎麼幹,而且幹得很好。他先後當過測地兵、副班長、文書、警衛排長、副指導員、團政治處幹事、師政治部幹事、濟南軍區宣傳部幹事。1982年周大新考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學習,畢業後進入魯迅文學院深造,從此步入了文學創作的快車道。

周大新接受採訪。

談起走上文學這條路,周大新覺得是故鄉的鄉土文化滋潤了他的作家夢。周大新從小聰穎,富於幻想。看到故鄉的山,他會想像山上的森林裏是不是住着白鬍子神仙爺爺;看到故鄉的河,他會想像這河水是不是從東海流來的,水裏的魚兒是不是美人魚姑娘變的;看到鳥兒從天上匆匆飛過,他會想像是不是鳥媽媽在家裏做好飯了,它們要急着回家吃飯。看到故鄉的牛,他會想像這是不是牛魔王的後代……周大新喜歡聽故事,村裏有一位中年大叔讀過一些書,喜歡講《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的故事,周大新一有時間就去找他,讓他把這些古典名著的故事一段一段地講給他聽,古典名著裏的故事情節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小學到高中,周大新不僅數學成績好,作文也一直被老師當作範文念給同學們聽。當兵到部隊後,他覺得彷彿魚遊大海,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許多中外名著。火熱的軍營生活也激起了他強烈的創作慾望。想起小時候特別愛看壩壩電影,他開始創作電影劇本,先後寫了4部,大約有三十萬字左右,均以失敗告終,但也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基礎。後來他轉向短篇小說創作。1979年他根據去前線參加自衛反擊戰的戰友來信,寫成了處女作《前方來信》,《濟南日報》用一個半的版面,發表了他的這篇短篇小說,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和自信,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在省級和國家級文學雜誌和報刊發表了數量頗豐的文學作品,題材也由短篇小說轉向了中篇小說、長篇小說,並受到了廣大讀者和文藝評論家的好評。短篇小說《漢家女》《小診所》連續榮獲了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1985年——1986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1987年——198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湖光山色》榮獲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併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此外,還獲得了「人民文學獎」,「馮牧文學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老舍散文獎」、「十月文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解放軍新作品一等獎、南丁文學獎等獎項。先後出版長篇小說12部、中篇小說33部,發表短篇小說70餘篇。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10多種語言在國外出版。一些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等播出後,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周大新很大一部分文學作品,以故鄉的鄉村小鎮、山水田林、鄰居鄉里、風土人情,以及傳說故事為背景,以農民為主角,理性地透視了農村改革以來人際關係所發生的變化,農民心態和行為的變異以及價值觀念的嬗變,表達出自己對農村改革的獨到見解和期待。他關注農村,關注農民,關注農業的發展,對當下的農村生活給予了深度的打量和凝視,在歷史與現實,家鄉與時代中找到自己的文學落腳點,成為中國文壇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目光始終矚目於不斷變化的現實,他的筆觸始終着力於人心中最溫暖的部分。短篇小說《天夫》講述了種麥能手天夫自幼精研種麥技藝,與土地建立深厚羈絆的故事;《風水塔》講述了鄉村護塔老人一生堅守崗位,為自己做過的事深感自責,通過督促孫子努力向上、堅守塔院看守工作來自我救贖的故事。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通過描述舊社會童養媳香二嫂從受害者變為加害者的過程,揭露了封建倫理如何將女性異化為壓迫鏈條的一環,反映了農村女性在封建壓迫下的悲劇命運。《向上的台階》以農村青年廖懷寶的仕途沉浮為主線,描寫了他從底層爬上權力台階的過程,展現了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墮落。長篇小說《走出盆地》描寫了南陽盆地農家女孩鄒艾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向命運低頭,通過掙扎、奮鬥,雖然屢屢受挫,始終沒有氣氣餒,最終終於走出了盆地的故事。《湖光山色》這部榮獲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以返鄉村女青年楚暖暖為主角,講述她回到家鄉克服重重困難,發展鄉村旅遊,帶領鄉村親脫貧致富的故事,展現了鄉村的變革與人性的複雜,描述了當代鄉村社會轉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隨着周大新文學創作成績的取得,周大新的工作崗位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先後調到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和解放軍總後勤部創作室工作,做起了專業作家。

周大新一家三口

生活中不只有鮮花和彩虹,常常也伴隨許多意料不到的凄風冷雨。2008年8月3日,這是周大新一生中最傷痛的日子。他心愛的兒子周寧因患膠質瘤病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周寧是他的獨生兒子,因為工作需要,從上學到軍營,周大新陪伴得都不多。彼時,兒子結婚的新房都裝修好了,但病魔卻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人生最大的傷痛,何況白髮人送走的還是他唯一的兒子,這種切膚之痛沒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的。很多親朋好友都擔心周大新挺不過這一關,但彼時已經56歲的周大新咬緊牙關,忍住傷痛,硬是用錚錚鐵骨挺了過來。傷痛的日子裏,周大新拿起筆來,回憶着與兒子在一起渡過的美好時光,虛構着兒子離去後的天堂對話。有時寫着寫着,淚水就禁不住流了下來。歷時3年多,周大新終於完成了對話體長篇小說《安魂》的創作,並在2012年4期《當代》文學雜誌發表,2012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是周大新為痛失愛子周寧而作的長篇小說,他也將這部小說獻給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失去兒女的父母。這是一部失獨者的精神自救書,遍布哀傷卻也撫慰人心。《安魂》是一對父子兩個靈魂坦誠而揪心的對話。父親在對話中回視自己的人生,發出痛徹心扉的懺悔;兒子在對話中細說自己對死亡的體驗,告知天國的奇異圖景。這本書零距離觀察死亡,對人的最後歸宿展開想像,既是對死者的安慰,也是對生者的寬慰,是一支沉鬱中夾着曠達的安魂曲。小說出版後,在國內外反響很大,引起了讀者的極大關注。河南電影電視製作集團有限公司、秉德行遠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等決定聯合拍攝為電影發行,日本著名劇作家富川元文將它改編為電影劇本,日本著名導演日向寺太郎導演,著名演員巍子、陳瑾、強宇、欒蕾英等名演員擔任主演。該電影在中央六頻道播出後,2022年10月26日獲得了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協會頒發的「第四屆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優秀影片獎」;2023年4月1日獲得了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頒發的「第五屆巫山神女杯藝術電影周優秀故事片」;2023年12月獲得了中原電影推介盛典組委會頒發的「中原影片推介盛典優秀影片」。

長篇小說《安魂》改編為電影。

在書寫對兒子的思念的同時,周大新將故鄉的每一個孩子,都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將對兒子周寧的摯愛,轉化為對故鄉孩子們的大愛,2013年8月,周大新捐出人民幣100萬元,在家鄉鄧州市教育體育局以兒子周寧的名字設立了「周寧助學金」,旨在幫助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實現自己的美好人生。8月5日,第一屆「周寧助學金」發放儀式在鄧州市第一中學校舉行,當兩位家庭困難、成績優秀的孩子分別從周大新爺爺手裏接過15000人民幣的助學金時,眼裏噙滿了感激的淚花。

周大新與深圳的高中生在一起。

關心故鄉教育建設的同時,周大新還關心故鄉的文化建設。他知道,圖書館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人群文化素養的標誌。而故鄉地方偏僻,文化貧瘠,上學時很難閱讀到一本課外讀物。他忘不了少年時為了看書十冬腊月打着赤腳步行很遠去縣圖書館看書的情景。大半生的經歷也讓他明白了讀書對於一個人理智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於是他決定捐資100萬元,捐出1萬多冊藏書,捐出珍藏多年的59幅名人字畫,在故鄉鄧州建立一個圖書館,為故鄉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嶄新的閱讀場所,讓故鄉的年輕人可以認真系統地讀書,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件事得到了故鄉領導的支持。2022年3月4日,藏書3萬餘冊的「鄧州市周大新圖書館」開館儀式在湍北中學舉行。南陽市委副書記、鄧州市委書記和周大新一起共同為圖書館揭牌。鄧州市委、人大和政府相關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和湍北中學師生出席了開館儀式,儀式結束後,周大新還在三樓會議室作了「願聞書香入夢」的主題演講。此後,圖書館定期舉辦一次面向小學生和初中生的作文比賽。每年春天,周大新都會回到故鄉,給獲獎的小朋友們頒獎。2024年10月26日,周大新受聘為南陽科技職業學院名譽校長後,又設立了南陽科技職業學院周大新圖書館,成立了文學創作研究室,並多次向學校捐贈書法作品及收藏展品,身體力行地表達對故鄉文化事業發展的深厚情懷。與此同時,「周大新圖書館」還與河南省作家協會合作,設立了一個「青年作家扶持獎項」,由於這個獎是秋天公布,每年秋天他都會回到故鄉,給獲獎的青年作家頒獎。河南省文聯也於2023年11月26日掛牌成立了「周大新研究中心」,通過開展周大新創作研究,激勵青年作家傳承周大新的文學精神,推動河南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弘揚周大新的公益精神,傳遞人文關懷。故鄉是周大新生命的起源點,在經歷人生的波瀾壯闊之後,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周大新的心,始終在故鄉的原野上蕩漾。

「鄧州市周大新圖書館」開館儀式在湍北中學舉行,南陽市委副書記、鄧州市委書記和周大新一起共同為圖書館揭牌。

而今,年屆73歲、著作等身、享譽中外的周大新依然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天早上堅持到公園跑跑步,上午堅持兩個小時的創作,下午堅持兩個小時的創作,晚上看看書或看看電影。公眾場合,他寡言少語,十分隨和。

談起文學,周大新謙遜地說,文學是一種把心中的喜怒哀樂傾訴出來,把生命本身、對人性、對人生過程、對社會進步和發展、對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的看法傳達給讀者,讓內心獲得平衡和平靜,覺得自己的生命還有些意義的途徑而已。談起故鄉,周大新格外動情。他說,雖然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童年時候的人和事,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在創作過程中,是故鄉給了我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每每提起筆來,故鄉的人和事立即浮現在腦海里;今生,能力所能及地為故鄉做一些事情,是我的榮幸!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