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溝橋事變」親歷者後人:歷史要被銘記 和平要被珍愛
橫跨永定河800餘年的盧溝橋,曾是令馬可·波羅嘆為觀止的「世界最獨一無二的橋」,也是「盧溝橋事變」的見證者。打響全民族抗戰第一槍的盧溝橋和宛平城,是首批入選的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宛平城牆上的纍纍彈痕,盧溝橋頭的斑駁石獅,都在訴說着歷史的記憶。如今的盧溝橋畔,活躍着一支由鄭然等當地人組成的義務講解隊,經常免費為遊客講解。鄭然的爺爺鄭福來是「盧溝橋事變」的親歷者,「爺爺在這座橋上義務講解了73年,我也會一直講下去,讓更多的人從這裏看到歷史,珍愛和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曉芳、李暢 北京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在鄭然的記憶裏,爺爺總是戴着一頂舊草帽,不懼風吹日曬地在橋上為世界各地的遊客免費講解抗戰往事,這一講就是70多年。作為「盧溝橋事變」的親歷者,他現場講述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回憶了當年目睹戰爭的種種慘狀,帶領大家重溫那段烽火歲月。
義務講解73年 還想講到一百歲
鄭福來老人曾經說:活到一百歲,就要講到一百歲!「爺爺在這座橋上義務講解了73年,去年7月離開了我們」,鄭然說是爺爺的堅守,讓自己下定決心接過接力棒。2024年底,鄭然也開始在盧溝橋上進行義務講解,她每周來盧溝橋兩三次,向遊客講述爺爺留給她的戰爭故事。
「第一次在盧溝橋頭講解時,既緊張又自豪,深感責任重大,彷彿爺爺就在身邊指引。」鄭然說,為了讓自己的講解更豐富,她經常查閱資料研讀爺爺留下的筆記,研讀中她發現了更多抗戰時期軍民浴血奮戰的細節,「爺爺筆記裏『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把歷史講清楚』這句話讓我觸動極大,更讓我明白了傳承的分量。」
1990年出生的鄭然,生在盧溝橋、長在宛平城,從小就在盧溝橋上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小時候她覺得那些歷史離自己很遠,伴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鄭然感覺爺爺留給自己的那些故事越來越近。每次從盧溝橋走過,她都會不經意地跟石獅們對視:每一隻盧溝橋獅子都清楚記得,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怎樣野蠻的打在宛平城牆上,無數的中國人如何被無辜殺害。
望年輕人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在鄭然心裏,「守橋」不僅是守護歷史遺跡,更要守護「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精神,守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念,以及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鄭然印象最深的是爺爺親眼目睹的「盧溝橋事變」慘狀:「戰爭是殘酷的,鐵路兩旁的道路上,一堆一堆的死人,大人帶着孩子們繞着屍體匆忙躲避戰火……」每次鄭福來老人講述時都忍不住掉眼淚,語氣沉重又帶着對和平的珍視,那神情至今鄭然都記憶猶新。
雖然才上崗一年,鄭然已經接待過很多港澳和海外遊客:「港澳和海外遊客更關注『盧溝橋事變』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中國軍民抗戰的國際影響等,內地遊客則更側重歷史細節、英烈故事以及當下傳承的意義。」
從戰火紛飛到歲月靜好,鄭然在一次次的講述中更加體會到今日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更堅定了傳承歷史的決心:「大家因對歷史的敬畏、對傳承的責任感走到一起,希望年輕人能從這段歷史中懂得感恩,汲取力量,要讓後人永遠珍惜這份和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