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應港島靜心學堂和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CBSAA)之邀,濟群法師走進百年學府香港大學,在港大黃麗松講堂做了一場《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的專題講座。
作為社會的主流力量,企業家承擔着重大的社會責任。如何通過傳承東方智慧、以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為企業家群體助力,是法師長期關注並多次開講的重要命題。這次走進見證着香港開埠以來自由貿易變遷與發展的百年港大,面向香港企業界及各界社會人士研討這個話題,具重要意義。正如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會長趙栩言在歡迎致辭中所說,「濟群法師不止是一位禪師,更是一位淵博睿智的學者,今天的聽眾有福了!」
再定義成功 重新估量價值
對於企業家來說,成功無疑是對全身心投入企業經營的最佳回報。但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為什麼有些人企業做的很成功,但面對人生依然會困惑、焦慮、迷茫甚至抑鬱?法師開篇就拋出這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物質的成功跟做人的成功往往是割裂的,有的人雖然在事業上很成功,但也面臨着各種家庭問題、心理問題,不容易幸福。這樣的成功觀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重新估量價值。」跟着法師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成功觀:在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現代社會裏,成功常與所擁有的物質財富畫上等號;不斷向外追逐,以物質為單一標準的成功無疑是局限且貧瘠的,難以支撐起豐滿的人生。
而在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中國歷史傳統中,更加看中「三不朽」的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標準中包含對美好道德、高尚品格的自我建設,也有對造福社會的積極追求。比起現代文明所構建的物質成功學,儒家有關做人的成功則更為完整且有內涵。
但這是否就是究竟的成功呢?佛法立足於生命層面,為我們展開了更為廣闊的視野: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是因緣因果的延續。身語意的行為,會在我們的生命中構成心理現象的累積,造就每個個體生命獨特的存在。席間,法師談起了西方的個性解放與佛教中的個人解脫:「西方講個性解放,佛教講個人解脫。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的出現,衝破封建神權的壓抑,釋放人的個性,帶來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帶來了科學、哲學、藝術、現代文明的全面發展;但在個性解放的過程中,也把人的劣根性同時釋放出來;而佛教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心性之學,它所講的個人解脫,是要張揚人性裏良性的力量;擺脫無明、煩惱、貪嗔癡這些為人類生命製造痛苦的不良力量。所以,關鍵在於我們選擇什麼,發展什麼。」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匯聚之地的香港聽眾,對這個話題都饒有興味,傾耳聆聽:「佛教的成功觀其實就是擺脫人性的負面力量,張揚人性的良性潛質,真正地去造就一個美好的生命,這樣的成功是屬於究竟意義上的成功。」
原來,真正的成功不是向外追逐財富,也超越了個人的人格建設與社會擔當;而是回歸本心,開啟生命的覺悟潛質,徹底改變生命的存在。這是2500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親證的生命真相,也是立足當代來自東方智慧的成功之道。一時間,四座安靜,體味其中真意。
做事先做人 造就健康人格
AI越來越發達,人的問題卻越來越多。現代人如何身心健康、幸福地活着成了大家最關注的問題,難怪「療愈經濟」成了熱門話題,「安頓身心」成為剛需。要回答這個問題,法師把聽眾引向了做事與做人的關係,引導我們回歸傳統的東方智慧:現代文明重視做事,傳統文化重視做人。其實,無論是儒家還是佛教,都把做人作為做事的基礎。
「一個優秀的生命產品,要經過精心地選擇和用心地打造」,法師如是說。如何塑造生命產品?儒家講修身齊家,以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來完成人格建設,但真要實踐起來也並不容易。讓心保持公正與清明,不自欺,以此開發內在的良知良能。要做到這點,就需要佛法正念禪修的力量,擺脫認知上的偏執,從念頭中跳出來,不被情緒和串習所左右,開發出覺知與清明的心,直至開啟內在的覺悟本性。
而齊家在於重視家庭與社會的和諧:「古代的家庭幾代同堂,現在的家庭有時候兩個人都搞不到一起去。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家人缺少一種文化的連結,缺少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法師通達幽默的開示引得聽眾開懷大笑,想必是被戳到了「痛點」。齊家,可以從打造一間家庭安心茶室開始,一家人一起喝茶、讀書、探討健康養生,學習傳統文化,構建健康和諧的家庭生態。
從個人的修身齊家到心懷天下,離不開智慧與慈悲的成就。佛法修行的兩大內涵使儒家的理想人格建設變得更加落地。智慧的開發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人格與道德;大慈大悲、無我利他的精神幫助我們打開心量,更加純粹地去利益社會。這是佛教關於做人的修行,先做人再做事,做事是做人的一部分。
出世與入世 開啟高維認知
作為企業家,在世間經營企業、追求財富,同時也積極地承擔各種社會責任,但如何在入世的過程中能夠輕鬆地生活?無論事業成功還是受挫,都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面對?這就需要一種出世的智慧。否則入世太深難免患得患失,甚至焦慮抑鬱。
在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三家相容並蓄,在很多文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統一,像蘇東坡、王維、白居易,本身既是虔誠的佛教徒,又是入世的大儒。這正因為佛教思想特別是對空性的體認可以彌補儒家文化的不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總是把這個世界乃至周圍的人和事看得太實在,進而引發執着,帶來痛苦。佛教講無自性,就是告訴我們世間上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只是一種條件關係的假相,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你們戴過VR嗎?當你戴着VR所看到的世界一樣也是很真實的。其實每個人都戴着一個VR,就是我們五蘊的生命體,它決定了我們的認知模式和需求模式。你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是由你的生命系統、認知模式決定的。」法師談起最新的科技如數家珍,誰說佛法只是古老的傳統?智慧是超越時空的,對今天迷惘的人們更具指導意義:「與世界真相吻合的認識是正確的認識,能夠產生智慧,智慧不起煩惱。佛法就是給我們一個高維度的認知。在今天這個AI時代,學富五車已經不再稀罕了。積累再多知識,也比不上AI。」當人們都在因AI發展對人類自信的擠壓而感到焦慮不安時,法師以智慧的視角一針見血地點破問題的核心:「我們需要的是高維度的認知,智慧的認知,這才是最重要的:佛法能夠幫助我們看清世間的真相,世界的變化才不會對我們構成傷害,從而保有一份超然與自在。」
有了超然的能力,還要有慈悲的品質,帶着一份不忍眾生痛苦的深深悲憫,服務社會,說明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就是佛法的價值所在:有智慧,不被煩惱所轉,保有出世的超然;有慈悲,不會陷入冷漠,積極地入世承擔。此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再是一句口號,而變得更加具象與輕鬆。
心比物更重 覺性超越理性
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迷己逐物成為很多人的生命現狀。心與物,孰重孰輕?在演講的尾聲,法師再一次把我們帶回這個關鍵問題。整個西方文明從人文主義思潮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乃至西方科學的發展,無形中都是在構建以物質為中心的世界。我們缺少對生命、對心靈的關注。而這恰恰是傳統的東方智慧文化的長處,更是佛法心性之學關注和解決的重點。
「你是什麼比你擁有什麼更重要」,法師反復提及的這句箴言,是把我們從物質主義構建的消費陷阱中解脫出來的金鑰匙。現代人崇尚理性,但我們也被困在理性的鐵籠中,迷失在自己創造的虛假身份和虛假需求中。「今天我們更需要重建人本精神,需要重新來認識心到底是什麼,重新去造就一種美好的人格。每個人生命內在都有一個無盡的寶藏。作為萬物之靈,除了擁有理性,更有本自具足的覺性。理性代表着生命的有限性,而覺性代表着生命的無限性;善用理性的同時更要超越理性,開發心靈內在的覺性,搭建起通向無限的橋樑。」
演講竟處,掌聲如雷。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法師帶我們貫通東西方哲學文化,審視人類文明發展的流變與時弊;以東方智慧破解科技湧現帶來的時代謎題,從物欲甚囂塵上的外在世界拉回純淨清明的內心,從思維局限的理性牢籠打開通向無限的可能。在座的企業家們嘆服法師深厚學養的同時,更加被佛法智慧的宏闊與精妙所折服:有了經營企業的成功經驗,更需要通達經營美好人生的智慧與胸懷。
是夜的香港大學,講堂內燈火通明,校園裏萬物並作,那是美好的生命在成長。
特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