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隨着「粵車南下」計劃於今年11月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雙向奔赴」的交通脈絡即將成型,這是區域融合發展的重要一步。這項與「港車北上」呼應的政策,不僅是廣東車輛跨境流動的物理通道,更將成為粵港城市一體化、兩地社會深度交融、測試兩地制度韌性的關鍵實驗。

驅動交通基建升級

「粵車南下」衍生的顯著紅利之一是城市基建的系統性「倒逼升級」。面對廣東省電動車的高佔比,香港商場、酒店與公共停車場需加速增設充電樁並改造設備,當中的國標與港標兼融問題既屬技術挑戰,更具政策革新的迫切性。特區政府可以通過鬆綁土地審批、提供短期改造補貼、及時更新機電標準指引等手段,引導市場快速回應需求,既在短期內緩解南下車輛的「充電焦慮」,亦為長遠推動香港綠色交通基建發展與共建灣區交通標準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內地「智慧出行」的普及迫使香港突破支付與服務的信息孤島,如「易通行」繳費系統亟需無縫銜接內地支付工具,成為兩地金融體系的對接橋樑;實時車位查詢、跨境導航等數字服務也要打破跨境信息壁壘。香港市場對「粵車南下」創造巨大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期待,將成為驅動交通與金融等基建持續升級的關鍵力量。

駕駛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是「粵車南下」首要的社會課題。香港狹窄的街道、靠左行駛的規則、嚴格的禁鳴規定,以及司機普遍遵守交通規則的駕駛文化,與內地駕駛習慣形成鮮明對比。「港車北上」的司機所面對的各種「水土不服」,「粵車南下」的司機亦必然經歷。這種差異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文化適應過程。運輸署計劃提供小冊子和線上課程講解兩地交通差異,能加速內地司機理解並適應香港交通規則,從宏觀層面看,更是讓香港精細的交通管理經驗與文化、交通專業服務標準輻射至整個大灣區。

破解法律制度壁壘

破解制度壁壘的關鍵任務同樣必不可少。基於「港車北上」的合作經驗,特區政府亟需完善粵港兩地在消費糾紛與交通違規等事故中的法律責任認定機制、協同跨境罰單追繳等粵港司法與執法程序,並理順粵車在港事故理賠所涉及的兩地保單效力互認與定損標準協調等複雜問題。借助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與跨境信息流通系統、設立跨境聯合處理機構與簡易處置機制,將有效規避「粵車南下」政策衍生問題。打通這些微小的制度接口,標誌着大灣區融合進入改革深水區。若協作得當,這種高頻率的規則碰撞反而能成為大灣區行為標準與規則一體化的催化劑。

特區政府也需聯同停車場、酒店、保險公司等持份者,建立南下車輛的實時交通監測平台,通過數據採集分析現狀並預測車輛增量下的影響,制定多場景應對方案,方能將新增車流量轉化為經濟效益而非社會負擔。「粵車南下」亦絕非單向便利,而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文化與共同規則的鍛造過程。當內地司機在香港道路安全且熟練地駕駛、數量充足的充電樁同時配備兩地接口、保險理賠與法律責任不再因邊界受阻,粵港澳大灣區便可真正告別物理與制度的雙重割裂,達至和而不同的區域融合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