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已於澳門文化中心開幕。總策展人馮博一(中)、聯合策展人吳蔚(左)及劉鋼接受媒體訪問。
●藝術家丁世偉的《幽靈回響》構建了一個真假難辨的幽靈廣場。
●澳門藝術家黃穎祥的作品《滯影的懸臨:關於存在的輕度死亡》啟發人們對於哲學根本問題的思考。
●德國藝術家托比亞斯·雷貝格帶來裝置藝術作品《你在我之內》。
●畢蓉蓉《纏枝與莨苕》

澳門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日前已於澳門文化中心舉行啟動儀式,主場展同步開幕。「藝文薈澳」是澳門特區政府攜手各界共創的凝聚全球創意的藝術盛事,亦是薈萃文明與思潮的時代萬花筒。本次展覽由內地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家馮博一擔任總策展人,以「嗨,你幹什麼來了?」為主題,透過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本地策展計劃、平行展六大板塊,串聯起近三十場展覽,薈萃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前沿藝術家,革新藝術敘事,活化歷史場域,深入社區肌理,激發人文動力。從盛夏至金秋,澳門將成為生活與藝術交織共鳴的繆斯之城,展開一場流轉都市、觸動心弦的美學歷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馮博一說:「嗨,你幹什麼來了?」這句話看似簡單、日常,其實直接對應着澳門的現實境遇,並反思和探討了澳門在地的歷史、記憶和當下全球化的複雜局面。在日常交流層面,通過這句口語化的設問方式(比如「你到澳門幹嘛來了?」)引申出關於身份認同的哲學思考,即「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這些根本性問題。

深入探討藝術與科技的關係

如澳門藝術家黃穎祥的作品《滯影的懸臨:關於存在的輕度死亡》即是對這個問題的回應。他認為,如果延遲時間恰好捕捉到觀眾在館內看展的畫面,當觀眾經過裝置時會在熒幕上看到自己處在空間內的畫面瞬間,就會察覺身體既是空間內存在的痕跡,也是實體空間的延伸,同時還是時間的具象化。馬丁·海德格爾說過,「使存在者之被規定為存在着的就是這個存在,並據此,存在者得以被領會」,同時,將這個問句內化為對自己的提問,觸發對「存在於此」的本質性思考,為何我在此地以此方式存在。觀眾經歷從看見自己到抽離反思,然後影像消逝的三階段,使之成為從存在者層面向存在本身的思考路徑。裝置將整個展場轉化為對體驗存在的試驗場,在畫面中經歷一次小型的存在覺察,不同間隙的延時攝影提供非線性時間結構,在一瞬的自我疏離中提供覺察存在的瞬間。

馮博一表示,展覽不只停留在身份認同,並進一步探討了藝術與科技的關係,通過展示人工智能藝術、太空藝術等,思考並確認人類在虛擬世界、太空的身份,對未來世界的邊界進行探索和想像,藝術家們通過繪畫、裝置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藝術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思考。

藝術家丁世偉的《幽靈回響》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探索,這是一個環形的互動影響裝置,展示了30組由人工智能ChatGPT-4生成的仿真手臂圖像,當觀眾靠近屏幕時,超聲波傳感器會觸發屏幕上的這些靜態圖像,將其變成生成式AI輸出的動態影像,手臂會像布料或旗幟一樣晃動,裝置構建了一個真假難辨的幽靈廣場,幽靈不僅指複雜系統中的人工智能,也指代藏匿於意識形態圖像背後的用戶。

觀展旅程如摺疊多維人生

主場展匯聚來自13個國家及地區共46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近80套展品分別置於博物館中20個以日常生活來設置和命名的空間,將觀展旅程轉化為全球化「在地性」的一個錨點、縮影和容器的體驗,摺疊出人生旅途景況。整個展覽從「場外」到「太空」,包括:巴特·赫思以蠟衣捕捉時尚和人體微妙接觸;格雷戈爾·施耐特以建築裝置重構空間感知的物理法則;托比亞斯·雷貝格透過社交場域的系統性構建探討人與物理環境之間主客體相互滲透的辯證關係;徐冰透過人造衛星拍攝的湖泊影像反觀人類文明等。

德國藝術家托比亞斯·雷貝格帶來裝置藝術作品《你在我之內》,他的裝置藝術以轉換、偶然性、寫作和共享經驗為特色,並通過視覺豐富的空間環境或社會情境,將其創作的可能性延伸至設計、建築、觀念等多種領域。這間酒吧作為生活空間的多維意象,從天花板、地板到家居,其表面都被藝術家的圖案覆蓋,觀眾可以隨意體驗,其裝置作品本身不僅是空間形式的建構,更是人與空間環境之間產生關係的載體。公眾觀看和參與過程本身,也賦予了作品新的含義。如同其主題《你在我之內》,該作品既延續呈現了藝術家以炫目迷彩為靈感的系列創作,又發掘和強化了日常生活中人們與藝術之間的互動關聯。

互動性作品是一大亮點

現場多件互動作品都邀請觀眾參與,例如展場「入口」處置有宋冬的《非問非答》,觀眾需完成「入境」程序才能進入展廳;位於「療室」的卡西亞·莫爾加的《怎麼創造一片海洋》,由人工智能機器人引導觀眾以流淚的方式將淚水匯聚成一瓶「海洋」。

《怎麼創造一片海洋》是卡西亞·莫爾加在經歷個人傷痛並對環境產生憂慮後創造的作品,他藉此探索自己的眼淚能否維持海洋生物的生存。展覽中,觀眾可看到眼淚被收集並儲存在小瓶子裏,藻類在存有藝術家眼淚的小瓶子中生長。觀眾將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引導下,於黑暗的私密的房間中嘗試流淚,參與這一微型海洋生態,而人工智能的行為受當天環境、現實因素的影響。這一作品以頗為創新的形式,探討人類情感與自然環境的深層聯繫。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

時間:即日起至10月19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1-3樓(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