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從《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到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從《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到消費場景創新,中國打出一套」短期刺激與長效機制並重」的組合拳。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24545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0%的成績,實現了內需對GDP增長68.8%的貢獻率,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動力。
應對「關稅戰」衝擊 關鍵是擴大內需
針對未來「關稅戰」可能對國內物價帶來的進一步拖累,以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為首的團隊研究表示,建議從擴大非美市場外需、紓困救助外貿企業、助力出口轉內銷、防範國內市場「內卷」等方面入手。
他建議,打通優質商品的出口轉內銷渠道,將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擴圍至出口轉內銷商品,以國內市場承接外需下滑的部分。一是藉助電商平台開闢出口轉內銷專場,加快轉內銷商品認證流程,同時加強轉內銷商品的宣傳、品質監管。二是2024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取得顯著成效,從關稅戰和物價的角度來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的消費,有效承接了出口下滑的部分,對電氣機械、電子設備等行業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建議政策可進一步擴圍至受到關稅衝擊的出口轉內銷商品,增強國內相關品類的消費需求韌性,與轉內銷後增加的供給相匹配,避免出現降價競爭。
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耿楠對大公文匯指出,未來,政策上要多重發力做好保障,着力點要放在釋放消費空間、重視服務消費、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等多個維度,同時也要堵住消費的漏洞,避免「預付費」等陷阱消磨居民的消費信心。「我們要讓消費者敢於消費、願意消費,同時也有能力消費,」耿楠說,這是政策層面應該努力的方向。
從需求端來看,耿楠表示,包括「以舊換新」等在內的政府刺激消費政策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使得人民的消費升級需求得以釋放。同時通過發展縣域經濟,通過電商等平台,也刺激了下沉市場的消費潛力。
從供給端看,綠色消費、數字消費的勢頭越來越強勁。她同時預測,服務消費料將在今後一段時間成為新的增長點。已有數據顯示,民眾對服務消費的需求比較旺盛,但目前缺乏一些優質的服務,包括文旅、醫療、養老等領域在內,都亟待優化產品供給。尤其在「消費分級」的當下,當一些有能力的消費者,願意為更高端、個性化、前瞻性的服務去支出消費溢價時,供給端也應提質增效,一方面構建差異化服務體系,推動服務標準化和個性化並重,一方面利用技術創新等手段,提升服務效率和體驗。
耿楠提醒,上述政策可在短期內釋放內需潛力,但若要成長為「消費大國」,還需致力於打造消費友好型的制度環境。她建議,政府需要轉變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消費」的思想,從上至下,各級政府都要做出相應調整。
此外,耿楠認為,在居民儲蓄意識較強的情況下,政府還應該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等多個方向,讓居民願意把放進儲蓄裏的錢,有意願也有底氣拿到消費市場。在穩民生、提收入和促消費的同時,耿楠還提醒,市場監管的層面也要加強。比如假冒偽劣商品引發的維權難、「預付費」陷阱、售後保障差等問題,也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否則恐將影響消費者信心,讓邁向「消費大國」的步伐進退反覆。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岩分析,上半年,「兩重」「兩新」政策對支撐消費回升產生了很明顯的作用。消費品以舊換新產品銷量很多都保持兩位數增長,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穩中回升提供了支撐。她指出,政策推動了產業體系更好地匹配消費升級。
郭麗岩表示,消費品以舊換新中,標準引領行動之一就是以更加智能化、綠色化的高標準來引領。有更多智能家電、家居產品走入居民家庭,為我們更好地從單件商品的智能化走向全屋智能、智慧家庭提供良好基礎。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還有智能網聯新能源車、海陸空全空間智能無人體系的打造,這一系列推動着產業體系更好地匹配消費體系升級的過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