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攤位深受讀者歡迎。
●攤位展板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
●前來的讀者絡繹不絕。
●不少人試玩攤位內的拍照遊戲。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第三十五屆香港書展昨日圓滿閉幕,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首次參展,精心布置的攤位連日來亦深受讀者歡迎,到攤位前參觀、閱讀報紙及挑選書籍的讀者絡繹不絕,讓集團能進一步向外推廣。有中學老師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已連續幾年訂購《文匯報》及《大公報》,並剪下一些資料作授課之用,向其學生講解國家最新科技等方面的發展;亦有讀者購買有《文匯報》字樣的筆記本作為紀念。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在書展布置的攤位,除了擺設許多大公文匯集團出版的圖書和其他出版社的圖書,亦免費派發即日的《文匯報》及《大公報》。報紙甫放上桌,沒多久便被「搶光」,令攤位職員趕忙補貨。

攤位還用一大面展板呈現《文匯報》與《大公報》的創刊歷史及多年來參與報道的重大事件等,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

中學老師:紙媒閱讀感無法取代

中學老師朱女士昨日在攤位領取報紙,她指閱讀《文匯報》及《大公報》已成為過去兩三年的習慣,平日隔日輪流購買並閱讀兩報。

她表示,喜歡通過報紙閱讀新聞和資訊,比較少在網上看視頻類的新聞內容,「報紙的質感與閱讀感始終是線上無法取代的。」朱女士亦會妥善保留報紙,並會將優質報道或重要的內容剪報保存。她說:「我比較關注報紙的內地新聞,尤其是環保、科技及航天等方面的新聞。我會記下重要的新聞訊息,並將報紙帶到課堂與學生們分享,學生們對此反應良好,而他們也喜歡看報紙。」

74歲的盧先生於退休前,連續幾十年每天都會購買並閱讀《文匯報》及《大公報》等三四份報紙,因他之前從事運輸業工作,需要閱讀報紙了解時事。退休之後盧先生很少購買和閱讀實體報紙,更多通過線上新媒體觀看感興趣的內容,他亦有在線上訂閱電子報,認為價錢比購買實體報紙便宜,「幾百元一年可以看全年報紙,實體報紙一份要十幾元。」但他指閱讀電子報時覺得字小、圖少,需要放大字體閱讀。

退休人士馮先生昨日瀏覽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攤位時,打算購買有《文匯報》字樣的筆記本作為紀念。他指自己有不時閱讀報紙的習慣,會閱讀《文匯報》及《大公報》等的網上新聞,惟他較少購買實體報紙,偶爾會接觸街上免費派發的報紙。

他說:「我更多時候是通過網上和手機閱讀新聞,因此新聞內容愈短愈好,除非遇到近期比較關注的議題,才會瀏覽較詳細或專題文章。」他亦認為,近年受大眾歡迎的短視頻類新聞,大部分是搞笑或沒有意義的內容,沒傳遞很多資訊,比較浪費時間,自己更傾向閱讀文字類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