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合辦首屆「香港健康創科盃」。 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科創人才培育需要由小做起,香港大學醫學院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近日合辦首屆「香港健康創科盃」競賽,以「智能大數據醫學應用」為主題,為中學生提供展現人工智能(AI)創新潛能的平台。是次賽事吸引131所中學、逾500名師生參與,其中冠軍團隊受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藉智能計算設計與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方向啟發,提出運用AI技術研發肽類抗癌藥物,其方案相較傳統化療具有成本更低、副作用更小的優勢,未來計劃進一步優化以實現臨床應用。

各優勝隊伍昨日接受訪問分享得獎項目內容。冠軍由九龍真光中學中四生曾子珺、黃穎淇、范采澄、陳梓蔚獲得,她們創新地運用AI技術,設計肽類分子抑制癌細胞增殖。肽(peptide)作為短鏈蛋白質分子,可通過特異性結合靶蛋白調控其功能。

團隊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這一在癌細胞中過度活躍的關鍵調控蛋白,設定三大研究目標:AI輔助抑制劑設計、結合親和力測試及癌症信號通路阻斷驗證,最終透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及AI建模,成功設計出能特異性結合EGFR的肽類分子。

她們表示,電腦估算顯示,該分子對EGFR的親和力,較天然配體EGF更強,有望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相比傳統化療藥物,該肽類抑制劑具備明顯優勢,蛋白肽本質副作用較小,可透過DNA重組技術低成本合成,技術平台可擴展至阻斷VEGFR等其他致癌蛋白,有望實現「低劑量、高效能」的協同治療效果。

聖保祿學校中五生王愷彤、楊綽嘉、梁悅甄和陳洛渟,針對阿茲海默症檢測費用高昂、門檻高等痛點,開發出免費便捷的早期篩查的應用程式 「『腦』友記」奪得比賽亞軍。她們表示,該篩查系統設計充分考慮長者使用習慣,透過語音導航和友善界面設計,使長者能輕鬆完成語言能力、反應速度、眼球運動及瞳孔對光反應共四項核心認知測試,過程僅需4分鐘,系統亦會即時比對測試數據與健康基準,提供直觀的風險分級建議。

季軍研將舌診智能數位化

季軍得主的英皇書院中五生鄧啟弘、李柏澄和陸思齊則研發「智醫四診」系統,將傳統中醫望、聞、問、切的舌診智能數位化:在技術層面上,「望診」運用先進影像識別技術分析舌象特徵;「聞診」透過聲紋分析檢測健康異常;「問診」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模擬中醫辨症過程;「切診」現階段支持手動輸入心率數據,未來並將整合智能穿戴裝置實現脈象即時監測。在研究過程中,團隊整合了臨床病例、《飲膳正要》食療方案及多位中醫經驗構建了專業知識庫,提高診斷建議的專業性與可靠性。

港大將安排得獎學生參加醫學院與瑪麗醫院合辦的暑期課程,並在導師指導下親身體驗臨床環境,進一步拓展醫療視野。賽事召集人、港大醫學院院長資深顧問陳應城指出,參賽同學們提出以智能技術應對包括脊椎問題、糖分攝取,情緒評估等不同健康議題,展現出創造力與社會關懷,讚揚這些提案不僅具學術價值,更有解決實際醫療問題的潛力。他期望透過同類創新競賽發掘更多科技新秀,為香港創科生態注入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