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記者21日從市場監管總局了解到,國家首個專門針對校園配餐的國家標準——《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已於近日發布,將於2025年12月1日正式實施。《指南》明確了校園配餐全流程的規範指引,其中,餐食加工過程須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並向學校、家長和學生公開展示食品加工的關鍵操作流程。對每天送餐的每個食品品種要分別留樣,留樣時間不少於48小時。
中國目前中小學和幼兒園數量超過46萬所,涉及學生超過2.37億人。校園配餐覆蓋面廣、環節多,已成為監管重點領域。校園配餐產業規模已經佔整個餐飲業近半規模,標準化建設是推動校園配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市場監管總局餐飲食品司餐飲監管二處處長張哲表示,校園配餐涉及環節多、流程長,一直是監管的重點領域。《指南》針對校園配餐全過程各環節明確了管控要求,填補了校園配餐領域標準空白。
此次出台的國家標準適用於為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提供學生餐製作及配送服務的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細化校園配餐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管理要求,如學校與供餐單位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食品原料進貨檢查制度執行、學校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等,推動供餐企業、學校、監管部門共同全面提升校園配餐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時,《指南》也系統構建了覆蓋「食譜編制—原料採購—加工製作—備餐配送—用餐服務—服務評價與應急響應」的全流程風險管控機制。
企業須配備食安總監等人員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服務業處處長屈昊表示,《指南》明確了全鏈條的規範指引,為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的合規管理提供標準化指導。
在人員配置方面,《指南》要求企業必須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專職食品安全管理、檢驗人員;建立風險防控動態機制,每日進行安全檢查,每周排查隱患,每月調度分析。
採購原料的時候,要實行米、麵、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點採購制度,並確保留存每批次原料的檢驗檢測報告。
米麵油等每年至少做一次檢測
每種大宗食品原料每年至少做一次全品類覆蓋的檢驗檢測,特別要對農藥殘留等安全性指標進行檢測。餐食加工過程須接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並向學校、家長和學生公開展示食品加工的關鍵操作流程。對每天送餐的每個食品品種要分別留樣,留樣時間不少於48小時。此外,一旦發現食品安全風險,必須第一時間啟動召回程序,並主動上報當地市場監管部門。
此外,《指南》還指出要建立全過程食品安全管理、風控識別與控制制度,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的動態管理機制,記錄製作完成、配送到位、用餐前相應的時間和熟食中心溫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