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首個校園餐管理標準,聚焦人員配置、食材採購、製作、運輸等校園配餐服務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以全鏈條標準化管理為內地2.37億學生築牢「舌尖防線」,其意義不僅在於填補制度空白,更標誌着校園餐治理從個案查處轉向系統施治,有助於防止近期甘肅幼兒園血鉛異常事件等惡性案例的重演。
「校園餐」關乎學生健康成長,是民眾關切的民生焦點。儘管近年來多地教育主管部門積極推行校長陪餐制度、組建家長膳食監督委員會等舉措,力圖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管理,但食品安全事件仍在全國範圍內時有發生。從雲南長豐學校臭肉到浙江姚北實驗學校絞肉機驚現活蛆,從四川觀義初中學生靠「老乾媽」辣醬下飯,到山西汾西二中近四成食材費被貪佔……儘管違規事件確屬偶發,但都削弱家長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特別是近期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的甘肅天水培心幼兒園幼兒血鉛超標事件,二百多名幼兒和教職工面臨不同程度的身心損傷,深深觸痛公眾神經。
校園食安工作千頭萬緒,從食材採購、進貨查驗、食品貯存、加工製作、餐具清洗消毒、留樣……任何環節出現紕漏或者被不法分子鑽空子,都會可能導致風險。一直以來,面對「爆雷」的校園食安事件,有關部門雖及時處置,但難免落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循環。國家首個專門針對校園配餐的國家標準——《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全面梳理校園食安體系中的漏洞和短板,系統構建了覆蓋「食譜編制—原料採購—加工製作—備餐配送—用餐服務—服務評價與應急響應」的全流程風險管控機制,將有力推動校園餐治理納入全鏈條、系統化、長效性治理,全面保障廣大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評論